恒等式与恒成立不等式(高中)

                     

贡献者: 欄、停敘

预备知识 1 等式与不等式
  • 本文处于草稿阶段。

   在等式与不等式中已经介绍过等式和不等式的概念,本文将专注处理恒成立的等式和不等式。恒成立指的是在给定的变量取值范围中,不论取哪个值,等式(或不等式)均成立。尽管普通的不等式方程也可说在他们的解集上恒成立,但一般来讲对不等式而言恒成立要求的取值范围更广泛一些。

   在解题时

1. 恒等式

   恒成立的等式称作恒等式(identities)

   一些常见的恒等式:

   当说两个函数相等时,由于相等中包含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因此,这时所说的相等是指恒等。 例如 $f(x)=g(x)$,如果指恒等,那么这个操作是平凡的。而它一般就指的是条件等式,即方程,等式成立的条件就是两函数的交点。 恒等式意味着对定义区间上的任何点上的行为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恒等式两侧进行求导、积分等运算均仍能保持恒等关系。而一般的方程(即条件等式)不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运算。

   恒成立的代数方程两侧对应参数相等。

恒等式与公式

   所有的定义都是恒等式。区分恒等式和公式(formula)。

2. 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

   与等式的情况相同,存在某些不等式对任意变量值都成立,此时称不等式恒成立。下面介绍一些恒成立的不等式。

最值

   $\max f(x),\min f(x)$

不等式恒成立条件

   若给定集合 $A$,在 $A$ 上函数满足:

\begin{equation} \displaystyle\max_{x\in A} f(x)\leq 0\qquad\text{或}\qquad\min_{x\in A} f(x)\geq 0~. \end{equation}
,则称 $f(x)\leq 0$ 或 $f(x)\geq 0$ 在 $A$ 上恒成立。

   $f(x)\leq g(x)$ 或 $f(x)\geq g(x)$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函数 $F(x)=f(x)-g(x)$ 满足之前的恒成立条件。如果想要各自考虑 $f(x),g(x)$,而不是上面的方法。那么 $\max f(x)\leq\min g(x)$ 或 $\min f(x)\geq\max g(x)$ 对于恒成立而言是充分不必要条件。以第一个为例,成立的原因是 $f(x)\leq\max f(x)\leq\min g(x)\leq g(x)$,这是一种严格的成立,就像二者中间有一个区域,谁都不越雷池一步。

未完成:说明图,一个是彼此交错但不超过,一个是中间严格不大于。

   这里容易搞混符号,注意,$\min f(x)\leq\min g(x)$ 或 $\max f(x)\geq\max g(x)$ 对于恒成立而言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根本上还是要记住原理。

   另外如果 $g(x)=c$ 是常数,则之前的成立条件也可认为是:若在 $A$ 上函数满足:

\begin{equation} \displaystyle\max_{x\in A} f(x)\leq a\qquad\text{或}\qquad\min_{x\in A} f(x)\geq b~. \end{equation}
,则称 $f(x)\leq a$ 或 $f(x)\geq b$ 在 $A$ 上恒成立。

   一般出现在题目中时,往往会给出一个含参的函数,如 $f(x;a,b,c)=ax^2+bx+c$ 等。这时需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利用上面的成立条件来推导。下面给出一些常用的不同的函数或运算满足的恒成立的不等式,请在使用时注意他们成立的前提条件和取等条件:

表1:常见的恒成立不等式
成立前提 不等式 取等条件
$x\in\mathbb{R}$$|x|\geq0$$x=0$
$x\in\mathbb{R}$$x^{2n}\geq0\quad(n\in\mathbb{Z})$$x=0$
$x\in[0,+\infty)$$x^{1\over2n}\geq0\quad(n\in\mathbb{Z})$$x=0$
$x\in\mathbb{R}$,$b^2-4ac\leq0$ 且 $a>0$1$ax^2+bx+c\geq0$$b^2-4ac=0$ 且 $\displaystyle x=-{2a\over b}$
$x\in\mathbb{R}$,$b^2-4ac\leq0$ 且 $a<0$2$ax^2+bx+c\leq0$$b^2-4ac=0$ 且 $\displaystyle x=-{2a\over b}$
$x\in\mathbb{R}$$a^x>0\quad(a\in\mathbb{R}^+)$-
$x\in\mathbb{R}$$|\sin x|\leq 1$$\displaystyle x={\pi\over2}+k\pi\quad (k\in\mathbb{Z})$
$x\in\mathbb{R}$$|\cos x|\leq 1$$x=k\pi\quad (k\in\mathbb{Z})$
$\displaystyle x\in[0,{\pi\over2})$$\sin x\leq x\leq\tan x$$x=0$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选取 $g(x)$ 为 $f(x)$ 的某条切线,此时,切点往往成为取等的临界条件。比如 $\forall x\in\mathbb{R},e^x\geq x+1$ 当且仅当 $x=0$ 时成立,又如 $\forall x\in\mathbb{R}^+,\ln x\leq x-1$ 当且仅当 $x=1$ 时成立。这往往会成为考题的考点。

3. 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是基于 $(a-b)^2\geq0$ 得到的一组不等关系。由于 $(a-b)^2\geq0$ 在实数域恒成立,因此由此推广得到的不等式也是在实数域恒成立的,而在复数域则不具备这种关系。推广的过程是通过向 $a,b$ 赋值实现的,而推广后由于不等号两边的表达式均为某种均值的形式,因此基本不等式也称为均值不等式,而由于存在多种均值,也有人称其为(均值)不等式链

基本不等式的简易形式

   下面给出的是高中要求的常见形式:

定理 1 基本不等式(简易)

\begin{equation} {a^2+b^2\over2}\geq ab\qquad\text{或}\qquad{a+b\over2}\geq \sqrt{ab}~. \end{equation}
当且仅当 $a=b$ 时取等。

   证明过程是显然的,将 $(a-b)^2\geq0$ 打开并移项就可以得到,或后的写法也只是将 $a,b$ 替换成了 $\sqrt{a},\sqrt{b}$。但他背后的意义是深远的,一般称 $\displaystyle a+b\over2$ 为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或算数均值),也就是通常生活中提到平均值时所指的数,称 $\sqrt{ab}$ 为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或几何均值)。几何平均数通常在计算增长率时使用,比如投资某个项目,第一年的收益率是 $4\%$,第二年是 $10\%$,则两年的平均收益率并非 $\displaystyle {104\%+110\%\over2}-1=7\%$,而是 $\sqrt{1.04\times1.10}-1=6.96\%$。根据基本不等式,如果直接计算算术平均数,则总会高估实际的收益率。

   同时,根据 $a^2+b^2\geq2ab$ 可以得到 $2a^2+2b^2\geq a^2+2ab+b^2=(a+b)^2$,两侧同时开方则有:

\begin{equation} \sqrt{a^2+b^2\over2}\geq{a+b\over2}~. \end{equation}
而将 $a^2+b^2\geq2ab$ 中的 $a,b$ 替换成 $\displaystyle\sqrt{1\over a},\sqrt{1\over b}$,则有 $\displaystyle{1\over a}+{1\over b}\geq{2\over\sqrt{ab}}$,即:
\begin{equation} {2\over\displaystyle{1\over a}+\displaystyle{1\over b}}\leq\sqrt{ab}~. \end{equation}
其中,$\displaystyle \sqrt{a^2+b^2\over2}$ 称为平方平均数(Quadratic mean,或平方均值),它的特点是越大的值影响越大,或者说给予较大的值更高的权重。通常用在一些 $0$ 附近的数上,来反映波动程度。$\displaystyle{2\over\displaystyle{1\over a}+\displaystyle{1\over b}}$ 称为调和平均数(Harmonic mean,或调和均值),通常用来计算等量变化时的速率或比率,比如一段路一半以 $60{\rm km/h}$ 的速度运动,另一半以 $30{\rm km/h}$ 的速度运动,那么平均速度是 $\displaystyle \frac{2}{\displaystyle\frac{1}{60} + \frac{1}{30}} = 40{\rm km/h}$,而非 $\displaystyle{60+30\over2}=45{\rm km/h}$。

   注意,本节出现的 $a,b$ 都是变量,因此可以给其赋予某个数或某种函数,例如取 $\displaystyle a=x,b={1\over x}$,此时有:$\displaystyle x+{1\over x}\geq2,\quad(x>0)$

*不等式链

   下面的内容高中目前不再涉及,作为开阔视野。这四种均值都有广泛的应用3。事实上,上面的四种平均数都可以扩展至多个数,对于一列数 $a_1,a_2,\cdots,a_n$,有如表 2 所示的均值形式。

表2:常见平均数(或均值)
名称 常用字母 表达式 与数列的关系
平方平均数4$Q$ $\displaystyle \sqrt{\frac{a_1^2 + a_2^2 + \cdots + a_n^2}{n}}$ $\displaystyle \sum_{i=1}^nQ^2= \sum_{i=1}^na_i^2$
算术平均数$A$ $\displaystyle \frac{a_1 + a_2 + \cdots + a_n}{n}$ $\displaystyle \sum_{i=1}^nA= \sum_{i=1}^n{a_i}$
几何平均数$G$ $\displaystyle \sqrt[n]{a_1 \cdot a_2 \cdot \cdots \cdot a_n}$ $\displaystyle \prod_{i=1}^nG= \prod_{i=1}^n{a_i}$
调和平均数$H$ $\displaystyle \frac{n}{\frac{1}{a_1} + \frac{1}{a_2} + \cdots + \frac{1}{a_n}}$ $\displaystyle \sum_{i=1}^n\frac{1}{H}= \sum_{i=1}^n\frac{1}{a_i}$

   在表 2 中,有一列展示了不同均值与数列的关系。通过分析这一列的表达式,可以清晰地理解每种均值的具体形式是如何得出的。这些表达式揭示了每种均值的计算方法和背后的数学结构,同时也提示了不同均值适用的情境。定理 2 是从之前的简单形式推广得到的,此处不加证明地给出。

定理 2 均值不等式

   对于一列数 $a_1,a_2,\cdots,a_n$,有

\begin{equation} Q\geq A\geq G\geq H~.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displaystyle\sqrt{\frac{\displaystyle\sum_{i=1}^na_i^2}{n}}\geq \frac{\displaystyle\sum_{i=1}^na_i}{n}\geq \sqrt[n]{\prod_{i=1}^na_i}\geq \frac{n}{\displaystyle\sum_{i=1}^n\frac{1}{a_i}}~. \end{equation}
当且仅当 $\forall 0\leq i,j\leq n,a_i=a_j$ 时取等。

4. *排序不等式

   假设有两列数字 $a_1, a_2, \dots, a_n$ 和 $b_1, b_2, \dots, b_n$。当满足条件 $\forall 1 \leq i < j \leq n, a_i \leq a_j \land b_i \leq b_j$ 时,称这两列为顺序排列(increasingly ordered),即两个序列的增长方向一致。当满足 $\forall 1 \leq i < j \leq n, a_i \leq a_j \land b_i \geq b_j$ 时,则称为逆序排列(decreasingly ordered),表示两个序列的增长方向相反。若不满足以上任一条件的排列方式,则称为乱序排列(unordered),即增长方向无规则。

   基于上述定义,可以使用排序不等式来比较不同排列的和的大小关系。排序不等式表明:逆序和 $\leq$ 乱序和 $\leq$ 顺序和。这一不等式的证明基于数学归纳法和两非正数之积非负的性质,因此排序不等式的使用范围也与均值不等式相同。事实上,可以使用排序不等式证明基本不等式、柯西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等其他恒成立的不等式。它的规范表述如下:

定理 3 排序不等式

   设两列数字 $a_1, a_2, \cdots, a_n$ 和 $b_1, b_2, \cdots, b_n$,两列数分别满足 $a_1 \leq a_2 \leq \cdots \leq a_n$ 和 $b_1 \leq b_2 \leq \cdots \leq b_n$。那么有如下不等式:

\begin{equation} \sum_{i=1}^n a_i b_i \geq \sum_{i=1}^n a_i b_{\sigma(i)} \geq \sum_{i=1}^n a_i b_{n+1-i}~, \end{equation}
其中 $\sigma$ 表示对 ${1, 2, \cdots, n}$ 的非顺序、逆序的任意排列,当且仅当 $\forall 1\leq i,j\leq n,a_i=a_j$ 或 $\forall 1\leq i,j\leq n,b_i=b_j$ 时,等号成立。

   由于证明方法只使用了高中常见的方法,下面给出证明过程。

引理 1 若 $a\geq b,m\geq n$,则 $am+bn\geq an+bm$

   证明:

   取 $a=b+k,m=n+p$,则 $k,p\geq0$,代入有:

\begin{equation} \begin{split} am+bn&= (b+k)m+(a-k)n \\ &= bm+an+kp \\ &\geq an+bm \end{split}~. \end{equation}
或者由 $a\geq b,m\geq n$ 有 $a-b\geq 0,m- n\geq0$,从而 $(a-b)(m- n)\geq0$,打开整理即可得到结论。上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原不等式当且仅当 $a=b$ 或 $m=n$ 时取等。

   下面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排序不等式中顺序和不小于乱序和,逆序部分同理:

   1. 当 $n=1$ 时显然成立;

   2. 假设当 $n$ 时,任意乱序 $\sigma(i),(1\leq i\leq n)$ 时不等式均成立。当取 $n+1$ 时,$\forall 1\leq i\leq n$ 有 $a_{n+1}>a_i,b_{n+1}>b_i$,从而代入假设有:

\begin{equation} \begin{split} \sum_{i=1}^{n+1} a_i b_i&=\sum_{i=1}^n a_i b_i+a_{n+1}b_{n+1}\\ &\overset{\mathrm{1}}{\geq} \sum_{i=1}^n a_i b_{\sigma(i)} +a_{n+1}b_{n+1} \\ &\overset{\mathrm{2}}{\geq} \sum_{i=1}^{n+1} a_i b_{\sigma(i)} \\ \end{split}~. \end{equation}
其中:第一个 $\geq$ 根据假设,成立,对应 $1$ 种乱序的情况;第二个 $\geq$ 是交换了某个 $b_{\sigma(i)}$ 和 $b_{n+1}$,此时根据引理 1 可知,必有 $a_i b_{\sigma(i)}+a_{n+1}b_{n+1}\geq a_ib_{n+1} +a_{n+1}b_{\sigma(i)}$,分别对应 $n$ 个乱序的情况。综上,对某个 $\sigma(i)$ 乱序的前提下,添加 $a_{n+1}b_{n+1}$ 后新生成的 $n+1$ 种乱序情况均成立。由于假设任意乱序 $\sigma(i),(1\leq i\leq n)$ 均成立,因此对任意的新乱序 $\sigma(i),(1\leq i\leq n+1)$ 不等式均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排序不等式恒成立。

   证毕。

5. *柯西不等式

预备知识 2 向量,几何向量的点乘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Cauchy-Schwarz Inequality),也称柯西不等式,为两个向量的内积(inner product)与它们的模长(norm)之间建立了重要的不等关系。柯西不等式是根据 “内积” 这种运算的定义推知的基本属性,因此所有满足 “内积” 定义要求的运算,或者说可以称为 “内积” 的运算,都会满足这个不等式5

定理 4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

   对于具备内积运算的任意两个向量 $ \boldsymbol{\mathbf{u}} , \boldsymbol{\mathbf{v}} $,有

\begin{equation} | \boldsymbol{\mathbf{u}} \cdot \boldsymbol{\mathbf{v}} | \leq ( \boldsymbol{\mathbf{u}} \cdot \boldsymbol{\mathbf{u}} )( \boldsymbol{\mathbf{v}} \cdot \boldsymbol{\mathbf{v}} )=\| \boldsymbol{\mathbf{u}} \|\cdot\| \boldsymbol{\mathbf{v}} \|~. \end{equation}
,当且仅当两个向量平行时取等。其中 $\| \boldsymbol{\mathbf{u}} \|$ 是与内积对应的范数(norm)

   鉴于这部分是为开阔视野,上面采用了比较严谨的表述,但涉及到很多高中未曾了解的知识。不必担心,在高中阶段由于只涉及到几何向量的运算,这时的内积指的就是 $ \boldsymbol{\mathbf{u}} \cdot \boldsymbol{\mathbf{v}} =| \boldsymbol{\mathbf{u}} |\cdot| \boldsymbol{\mathbf{v}} |\cos\theta$,而所谓对应的 “范数” 指的就是向量的 “模长”$| \boldsymbol{\mathbf{u}} |$。其实这里根据 $\cos \theta$ 的取值范围,显然可以得到结论。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当 $\theta = 0$ 或 $\theta = \pi$ 时,即此时两个向量平行。

   如果以高中常见的二维向量为例,利用坐标将两个向量表示出来,即 $ \boldsymbol{\mathbf{u}} =(a,b), \boldsymbol{\mathbf{v}} =(c,d)$,就得到了下面的表达方法:

\begin{equation} |ac+bd|\leq\sqrt {a^2 + b^2}\cdot\sqrt{c^2 + d^2}\quad\text{或} \quad(ac+bd)^2\leq(a^2 + b^2)\cdot(c^2 + d^2)~. \end{equation}
这种表示方法在高中的题目中更为常见。

   对于多维情况,即向量的坐标是由一列数构成的时,有:

\begin{equation} \left( \sum_{i=1}^{n} a_i b_i \right)^2\leq\left( \sum_{i=1}^{n} a_i^2 \right) \left( \sum_{i=1}^{n} b_i^2 \right) ~. \end{equation}

   这个不等式不仅在几何中起作用,在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等领域都非常重要。


1. ^ 大部分情况下也可以由 $c>0$ 来代替 $a>0$ 进行判定。
2. ^ 大部分情况下也可以由 $c<0$ 来代替 $a<0$ 进行判定。
3. ^ 此处只给出这四种,其实有很多种均值的定义,它们也都可纳入下面的均值不等式中。
4. ^ 也称作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
5. ^ 关于内积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内积、内积空间


致读者: 小时百科一直以来坚持所有内容免费无广告,这导致我们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选择大量广告以及内容付费等。 因此,我们请求广大读者热心打赏 ,使网站得以健康发展。 如果看到这条信息的每位读者能慷慨打赏 20 元,我们一周就能脱离亏损, 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向所有读者继续免费提供优质内容。 但遗憾的是只有不到 1% 的读者愿意捐款, 他们的付出帮助了 99% 的读者免费获取知识,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