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体的运动方程

                     

贡献者: addis

预备知识 1 刚体的平面运动方程,惯性张量

   一般情况下下刚体的运动方程要比平面运动复杂许多,但我们仍然可以将运动分解为质心的运动以及刚体绕质心的旋转,前者由合力决定,所以仍然有(式 1

(1)Mac=iFi .
所以相对于平面运动,该问题的困难在于绕质心转动的计算。虽然角动量定理(式 1 )仍然成立,但惯性张量 I 随时间的变化会使问题复杂得多。下面我们会看到,刚体绕任意固定点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可以记为
(2)τ=L˙=ω×L+Iω˙ .
该式又被称为刚体转动的欧拉方程(Euler's equation),其中 L=Iω式 1 )是刚体的角动量,I 是惯性张量。ω˙=dω/dt 是矢量角加速度矢量,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关系可以类比速度和加速度。本文中符号上方一点都表示对时间求导,对矩阵和列矢量求导就是对每个元分别求导。 对比定轴转动的式 2 ,转动惯量变为了惯性张量,且多了一项 ω×L

1. 定点转动的方程

   我们接下来假设刚体可以绕坐标原点自由转动,而原点未必是刚体的质心1。当参考系为非惯性系时,需要考虑惯性力带来的力矩2

   沿用子节 2 中的符号规范,令体坐标系中惯性张量为 I0,体坐标系到实验室坐标系的旋转矩阵为 R,那么 Rω 完整描述了刚体绕原点转动的状态,其中 R 确定了刚体每一点的位置,而 ω 进一步确定了刚体上每一点的速度。若已知刚体在初始时间的运动状态,且力矩 τ 是一个关于时间和刚体运动状态的已知函数 τ(t,R,ω),那么求解以下运动方程可以得到刚体接下来的运动

(3)ω˙=RI01RT[τω×(RI0RTω)] ,
(4)R˙=ΩR .
其中
(5)Ω=(0ωzωyωz0ωxωyωx0) .
式 3 式 4 组成一个非线性一阶常微分方程组,写成标量的形式共有 12 条,未知数分别为 ωx,ωy,ωzRi,j 共 12 个。

   事实上旋转矩阵 R 的 9 个矩阵元中只有三个自由度,如果我们能用三个变量表示 R,就可以得到 6 元方程组,例如使用三个欧拉角,详见 “刚体定点旋转的运动方程(欧拉角)”。另一种折衷的方法是用 4 元数,即用 4 个变量表示 R,可以得到相对简单的 7 元方程组,详见 “刚体运动方程(四元数)”。

推导

预备知识 2 旋转矩阵的导数

   式 4 的含义和推导见 “旋转矩阵的导数”。而式 3 就是式 2 的变形:

(6)ω˙=I1(τω×L) .
这里的角动量要用惯性张量来计算(式 1 式 15
(7)L=Iω=RI0RTω .
其中 I0 不随时间变化,LωR 都是时间的函数。另外 I=RI0RT 的逆矩阵是 I1=RI01RTI01I0 的逆矩阵。式 7 代入式 6 就是式 3

   要证明式 2 ,从角动量定理(式 1 )得

(8)τ=L˙=I˙ω+Iω˙ .
其中
(9)I˙ω=ddt(RI0RT)ω=R˙I0RTω+RI0R˙Tω=ΩRI0RTω+RI0RTΩTω=ΩIωIΩω=ω×LI(ω×ω)=ω×L .
证毕。

2. 体坐标系中的定点转动方程

预备知识 3 刚体的惯量主轴

   在体坐标系中列出转动方程往往可以简化计算。这时往往令体坐标系的三个轴与刚体的三个主轴重合,这样 I0 就是三个主转动惯量构成的对角矩阵

(10)I0=(I1000I2000I3),I01=(1/I10001/I20001/I3) .
令角(加)速度矢量和力矩在实验室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11)ω0=RTω=(ω01,ω02,ω03) ,α0=RTω˙=(α01,α02,α03) ,τ0=RTτ=(τ01,τ02,τ03) .
注意此时式中的 ωω˙ 仍然是刚体相对于实验室坐标系的角(加)速度,只是使用了体坐标系中的基底来计算坐标。令
(12)ω˙0=dω0dt=(ω˙01,ω˙02,ω˙03) ,
可以证明
(13)ω˙0=α0 .
又令
(14)Ω0=(0ω03ω02ω030ω01ω02ω010) ,
那么转动方程式 3 式 4 分别简化为
(15)ω˙0=I01(τ0ω0×I0ω0) ,
(16)R˙=RΩ0 .
式 15 写成分量形式得
(17){ω˙01=[τ01(I3I2)ω03ω02]/I1ω˙02=[τ02(I1I3)ω01ω03]/I2ω˙03=[τ03(I2I1)ω01ω02]/I3 .

推导

   现在推导式 15 。用式 11 的定义整理式 3

(18)α0=I01[τ0(RTΩR)I0ω0] .
(19)Ω0=RTΩR ,
容易发现3 Ω0 就是 ω0× 代表的矩阵(式 14 )。接下来,
(20)ω˙0=ddt(RTω)=R˙Tω+RTω˙=RTΩω+α0 .
其中 Ωω=ω×ω=0,这就证明了式 13 。代入式 18 就证明了式 15

   最后,结合式 4 式 19 就得到式 16


1. ^ 例如我们考虑陀螺的运动时,可以把它与地面的接触点作为旋转点(坐标原点),这会比把运动分解为质心的运动和绕质心的转动更方便。但注意此时惯性张量也必须是关于旋转点而不是关于质心的,详见习题 3
2. ^ 在平动参考系中,如果取刚体的质心为原点,可以证明惯性力产生的合力矩为零。
3. ^ 推导详见子节 1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