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制和量纲

                     

贡献者: 零穹

预备知识 现象类

1. 为什么要引入单位制?

   为回答这一问题,先来看一个例子。欧姆定律的数值表达式为

\begin{equation} U=IR~, \end{equation}
其中 $U,I,R$ 分别是以 $\boldsymbol{V}$ $\boldsymbol{A}$ $\boldsymbol{\Omega}$ 为单位测量问题中的电压 $\boldsymbol{U},\boldsymbol{I},\boldsymbol{R}$ 所得的数。为明确起见,把式 1 写为
\begin{equation} U_{V}=I_{A}R_{\Omega}~. \end{equation}
若以 $\boldsymbol{mA}$ 测量电流,并把所得的数记作 $I_{mA}$,由式 9
\begin{equation} I_{A}=\frac{\boldsymbol{mA}}{\boldsymbol{A}}I_{mA}=10^{-3}I_{mA}~. \end{equation}
式 1 代入 式 3 ,便得
\begin{equation} U_{V}=10^{-3}I_{mA}R_{\Omega}~. \end{equation}
为了简洁起见,通常都去掉下标,于是就有
\begin{equation} U=10^{-3}IR~. \end{equation}
式 1 式 5 都称为欧姆定律,两者不同的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单位搭配。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想象,同一规律的各个数值表达式之间的差别仅体现在一个附加因子。因此,只需把式式 1 改写为

\begin{equation} U=kIR~. \end{equation}
便能在任何单位搭配下成立。上式中 $k$ 依赖于式中各量所选的单位。

   每一量类中的单位原则上可任选,但这会导致大量的数值表达式中的 $k$ 值复杂得难以记住。为克服这一困难,可用单位制来约束各个量类单位的选法。

2. 单位制

   一个单位制由以下 3 个要素构成:

  1. 选定 $l$ 个量类 $\tilde{\boldsymbol{J}}_1,\cdots,\tilde{\boldsymbol{J}}_l$ 作为基本量类(个数和选法有相当任意性),其它量类一律称为导出量类
  2. 对每一基本量类 $\tilde{\boldsymbol{J}}_i(i=1,\cdots,l)$ 任选一单位 $\hat{\boldsymbol{J}}_i$,称为基本单位
  3. 对每一导出量类 $\tilde{\boldsymbol{C}}$,利用一个适当的、涉及 $\tilde{\boldsymbol{C}}$ 的物理规律来定义它的单位,称为导出单位

例 1 CGS 制中速度量类 $\tilde{\boldsymbol{v} }$ 单位的定义

   CGS 单位制指定长度、质量和时间为基本量类,并选 $\boldsymbol{cm},\boldsymbol{g},\boldsymbol{s}$ 为基本单位。为定义速度 $\tilde{\boldsymbol{v}}$(导出量类)的单位,考虑 “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现象类(它包括质点以各种不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现象)。设质点在 $t\boldsymbol{s}$ 内走了 $l\boldsymbol{cm}$,以 $v$ 代表用任一速度单位 $\hat{\boldsymbol{v}}$ 测质点速度 $\boldsymbol{v}$ 所得的数,则有如下物理规律:

\begin{equation} v=k\frac{l}{t}~, \end{equation}
其中 $k$ 反应速度单位 $\hat{\boldsymbol{v}}$ 的任意性,与具体现象无关。指定 $k=1$ 便指定了一个确切的速度单位。具体说,$k=1$ 使上式简化为
\begin{equation} v=\frac{l}{t}~. \end{equation}
上式起到给速度的 CGS 制单位 $\hat{\boldsymbol{v}}_{CGS}$ 下定义的作用,称为导出单位 $\hat{\boldsymbol{v}}_{CGS}$ 的定义方程。为看出这一 $\hat{\boldsymbol{v}}_{CGS}$ 是怎样一种速度,可在这一现象类中选出任一现象:质点在 $\boldsymbol{t}=t_0\boldsymbol{s}$ 内走了 $\boldsymbol{l}=l_0\boldsymbol{cm}$,代入式 8 得 $v=l_0/t_0$,即有
\begin{equation} \boldsymbol{v}=\frac{l_0}{t_0}\hat{\boldsymbol{v}}_{CGS}~. \end{equation}
通常,我们令 $l_0=t_0=1$,这时 $\boldsymbol{v}=1\hat{\boldsymbol{v}}_{CGS}$,即 $\hat{\boldsymbol{v}}_{CGS}$ 代表每 $\boldsymbol{s}$ 走 $1\boldsymbol{cm}$ 这样一种速度。通常写为
\begin{equation} \hat{\boldsymbol{v}}_{CGS}=\boldsymbol{cm/s}~. \end{equation}
当然,任一现象都是可取的,因为对任一现象,都满足 $\boldsymbol{v}=v\hat{\boldsymbol{v}}$,而 $v=v/1$ 表示质点每 $\boldsymbol{s}$ 走 $v\boldsymbol{cm}$,即 $\boldsymbol{v}=v\boldsymbol{cm/s}$,与 $\boldsymbol{v}=v\hat{\boldsymbol{v}}_{CGS}$ 结合,得 $\hat{\boldsymbol{v}}_{CGS}=\boldsymbol{cm/s}$.

   上面例子中,需注意 "$\boldsymbol{cm/s}$" 只是 “每 $\boldsymbol{s}$ 走 $1\boldsymbol{cm}$ ” 这样一种速度 的记号,切莫看成量的除法。

例 2 CGS 制中加速度量类 $\tilde{\boldsymbol{a}}$ 单位的定义

   考虑 “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这一现象类。设 $t\boldsymbol{s}$ 末的速度为 $v\boldsymbol{cm/s}$,以 $a$ 代表用任一加速度单位 $\hat{\boldsymbol{a}}$ 测该质点加速度所得的数,则

\begin{equation} a=k\frac{v}{t}~, \end{equation}
其中 $k$ 反应 $\hat{\boldsymbol{a}}$ 的任意性。指定 $k=1$ 便指定了 CGS 制的加速度单位 $\hat{\boldsymbol{a}}_{CGS}$。$k=1$ 使上式简化为
\begin{equation} a=v/t~. \end{equation}
当 $t=1$ 及 $v=1$ 时 $a=1$,可见 $\hat{\boldsymbol{a}}_{CGS}$ 是速度每 $\boldsymbol{s}$ 增加 $1\boldsymbol{m/s}$ 这样一种加速度,通常写成
\begin{equation} \hat{\boldsymbol{a}}_{CGS}=\boldsymbol{cm/s}^2~. \end{equation}
若将 $\hat{\boldsymbol{a}}_{CGS}$ 的定义方程式 12 写成只涉及基本量类的形式,所得方程就称为 $\hat{\boldsymbol{a}}_{CGS}$ 的终极定义方程。与之区别,定义方程式 11 称为原始定义方程。考虑现象类 “质点从静止开始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然后以末速度做匀速运动” 显然在匀加速阶段,加速度、时间和末速度有式 12 的关系,而在匀速阶段,便有式 8 的关系,两式联立得
\begin{equation} a=l/t^2~. \end{equation}
此即 $\hat{\boldsymbol{a}}_{CGS}$ 的终极定义方程。也可考虑现象类 “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并设它在 $t\boldsymbol{s}$ 内走了 $l/2\boldsymbol{cm}$,也得到式 14

   上面两个例子里,给出导出单位的方程时都说明了它所依托的现象类。事实上,对于每一导出单位都必须给出其所依托的现象类,因为同一定义方程配以不同的现象类可能定义出不同的导出单位。下面是一个例子

例 3 

   许多单位制都选长度为一基本量类,选面积为导出量类,导出单位 $\hat{\boldsymbol{S}}$ 的定义方程为 $S=ab$,其中 $S$ 和 $a,b$ 依次是矩形面积和每个边长。如长度基本单位是 $\boldsymbol{m}$,则面积单位是 $\boldsymbol{m}^2$(方米)。可见导出单位 $\boldsymbol{m}^2$ 的定义方程 $S=ab$ 所依托的是矩形现象类。然而,若改用三角形现象类,同样的定义方程 $S=ab$ 给出的是 角米。1角米=方米/2。

3. 量纲

   物理学中常常遇到改变单位制的情况,假定问题涉及两个单位制(分别称为 “旧制” 和 “新制”),人们当然关心任一物理量类 $\tilde{\boldsymbol{Q}}$ 在旧、新两制的单位的比值,即

\begin{equation} \frac{\hat{\boldsymbol{Q}}}{\hat{\boldsymbol{Q'}}}~, \end{equation}
其中 $\hat{\boldsymbol{Q}},\hat{\boldsymbol{Q'}}$ 分别表示 $\tilde{\boldsymbol{Q}}$ 在旧、新两制中的单位。这一比值式 15 称为 $\tilde{\boldsymbol{Q}}$ 的量纲(dimension),记作 $\mathrm{dim}\tilde{\boldsymbol{Q}}$,即
\begin{equation} \mathrm{dim}\tilde{\boldsymbol{Q}}=\frac{\hat{\boldsymbol{Q}}}{\hat{\boldsymbol{Q'}}}~. \end{equation}
通常,记长度、质量、时间的量纲分别为 $\mathrm{L},\mathrm{M},\mathrm{T}$,即
\begin{equation} \mathrm{L}\equiv\mathrm{dim}\tilde{\boldsymbol{l}}~,\quad\mathrm{M}\equiv\mathrm{dim}\tilde{\boldsymbol{m}}~,\quad \mathrm{T}\equiv\mathrm{dim}\tilde{\boldsymbol{t}}~. \end{equation}

   所选单位制的基本量类的量纲称为该单位制的基本量纲。而 $\tilde{\boldsymbol{l}},\tilde{\boldsymbol{m}},\tilde{\boldsymbol{t}}$ 是国际制的基本量类,所以 $L,M,T$ 其实就是国际制的基本量纲。

   由于导出单位由基本单位通过定义方程来定义,基本单位的改变自然会引起导出单位的改变。为描述导出量类的单位变换如何依从于基本量类的单位变换,需引入量纲式.

定义 1 

   描述导出量类 $\hat{\boldsymbol{C}}$ 的量纲与基本量纲的关系式称为 量纲式。其中,导出量类的量纲称为导出量纲

   现在有个问题尚需解决,如果两个单位制连基本量类都不同,如何谈导出单位随基本单位的改变而改变?这需要引进单位制族的概念。

定义 2 

   两个单位制称为同族的,若满足:

  1. 基本量类相同
  2. 所有导出单位的定义方程(及其所依托的现象类)在两制中是相同的。

   与单位制 $\mathscr{Z}$ 同族的所有单位制构成的集合记为 $\tilde{\mathscr{Z}}$。并称其为 $\mathscr{Z}$ 所在的单位制族.

   容易证明,若 $\mathscr{Z}$ 与 $\mathscr{Z'}$ 同族,则 $\tilde{\mathscr{Z}}=\tilde{\mathscr{Z'}}$.

   由量纲式的定义可知,当谈及量纲式时必须是对于同族单位制而言。


致读者: 小时百科一直以来坚持所有内容免费无广告,这导致我们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选择大量广告以及内容付费等。 因此,我们请求广大读者热心打赏 ,使网站得以健康发展。 如果看到这条信息的每位读者能慷慨打赏 20 元,我们一周就能脱离亏损, 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向所有读者继续免费提供优质内容。 但遗憾的是只有不到 1% 的读者愿意捐款, 他们的付出帮助了 99% 的读者免费获取知识,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