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简介

                     

贡献者: ACertainUser; addis

预备知识 金属的变形(科普)金属材料结构(科普)

1. 不仅是单一成分…

  1按照经典的比喻,如果材料是一栋大楼,那么他的成分就相当于建造大楼的一块块砖头。因此,大部分介绍材料科学的书都是从成分这个古老而深刻的话题入手。

   早在幼儿园二年级,懵懂无知的我们就开始好奇地打量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初探材料世界。也是从那时起,我们知道了那些基本材料的名称:金属、陶瓷、玻璃、塑料…

   为何这几种材料就能组成千变万化的世界?到了小学二年级,我们觉察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所谓金属、塑料,其实只是一大类材料的总称,而并非单一一种物质。譬如说,金属可以继续细分为铁、铜、铝等等等等,而塑料则可以分为热塑型塑料与热固型塑料。

   到了人生知识的巅峰、中二病发的中学二年级,我们了解到,即使是铁、铝这些名词,仍然不是故事的全部。我们使用的金属材料往往不是单一成分的纯净金属,而是包括了多种元素的合金。常说的 “钢铁” 就至少包括了铁与碳这两种元素;塑料的情况则更糟糕,根据塑料中构成高分子链的小分子种类,我们开始苦恼于聚乙烯 PE、聚丙烯 PP、聚氯乙烯 PVC、聚乳酸 PLA…

   到了大学二年级,如果我们有志在干饭、电竞之余继续探索材料世界,就一定会感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谓知道得越多就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在铁与碳之外,“钢铁” 还往往包括其余数(十)种元素:例如,常听说的 304 不锈钢就具有大量的铬 Cr、镍 Ni 等元素,这些元素有助于提升不锈钢的性能;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各种不同成分的钢也被广泛地开发、应用,因此 “钢铁” 仍然还是一大类材料的代称,304 不锈钢也只是钢铁中的一种。别忘了,世界上不只有钢铁(铁合金),还有铝合金、铜合金在摩拳擦掌…

   而塑料更为复杂,塑料中除了高分子链本身,还含有催化剂(用于在塑料生产过程中将小分子聚合为高分子)、塑化剂(相当于分子层面的润滑剂,提高塑料的可变性性、“塑性”)、色素(顾名思义)等其余大量成分…就连高分子链本身也变幻莫测,例如有些塑料的高分子链还由多种小分子聚合而来,这种情况下称为共聚物,比较经典的是 ABS 塑料。

表1:我们认识越来越细化的材料成分
金属 铁、铝… 铁合金、铝合金... 各种铁合金、各种铝合金…
塑料 热塑塑料、热固塑料 PE、PP、PVC… 高分子链+催化剂、塑化剂…

   在云里雾里了一通后,我们甚至还没有开始涉及 “各个成分之间的含量是什么”,光是 “有什么成分” 的问题就已经空前复杂。总而言之,我想说的是,材料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生活中没有太多材料是 “纯净物”。(或许钻石、石墨是个例外)  

2. 也不只是一种结构

   成分说明了 “材料中含有哪些物质”,而结构反映了 “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材料的”。“结构” 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细化学科会着重研究不同含义下的结构。我们姑且认为,结构包括原子间的排列(晶胞)与原子团之间的排列(晶粒、高分子链间的结合)等

   首先,元素组成肯定是影响结构的关键因素。不同元素的金属原子将形成不同的晶胞 结构。例如,室温下,铁 Fe 形成体心立方 BCC 晶胞,铜 Cu 形成面心立方 FCC 晶胞,而钛 Ti 形成最密六方 HCP 晶胞。2

图
图 1:从左往右分别是体心立方 BCC、面心立方 FCC 与最密六方 HCP

   元素的含量比例也会影响结构。例如,在铁碳合金中,当碳元素含量较低时,碳可以进入铁 BCC 晶胞的间隙中,形成固溶体;而如果碳含量较高,铁的空隙已经不足以容纳所有的碳,那么 C 与 Fe 就倾向于形成结构复杂的 Fe3C。这是 Fe-C 的两种相态,铁碳合金往往是这两相的混合物。

   目前的一切还算符合生活直觉,那请问 “成分能唯一确定结构吗?” 你或许会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考虑到写文章半路抛出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后必没有好事的套路,又迟疑了起来。答案是,或许有点震惊的,不是。就像使用相同的积木能够搭出不同的房子一样,使用相同的元素也可以构造出不同结构的材料。

   最耳熟能详的例子是碳 C,它有两种结构的固体:石墨与钻石。并且,据我们所知,石墨与钻石的性质相差非常大! 图 3

   与此同时,成分还也不能完全确定原子团(晶粒)的结构。即使成分相同,晶粒的尺寸、形状等仍可以不同。譬如说,晶粒的尺寸可小可大、形态也可以各异。

图
图 2:大晶粒与小晶粒示意图。画的有点渣,见笑

   复相材料中相的分布方式更丰富多彩,可以是等轴的、层片状的或者网状的。网状结构意味着,(少量)第二相聚集分布在第一相的晶界边上。

图
图 3:从左往右是等轴、层片、网状结构的示意图。$\alpha, \beta$ 代表两种相。

   如果我们考察高分子的结构,就会遇到更多全新的术语与概念。为简明起见,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支链。对于聚乙烯 PE 这种 “简单 “的高分子,我们预期他似乎应该是一根直链。然而,因为一些我也快忘了的高分子化学原因,在合成高分子链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支链,这使 PE 高分子链更像一条错综复杂的、带有各种支流的河流。如果你找找身边的塑料袋,应该能发现不少聚乙烯塑料袋,他们的塑料编号是 2 和 4。如今为了环保,也有不少塑料袋改用可降解的聚乳酸 PLA。

图
图 4:支链多的高分子链形成的塑料一般更疏松

  3如果一个 PE 链的支链多,那么链就很难凑在一起,使得链的排列很松散,宏观上看密度低,称为低密度聚乙烯 LDPE;而如果一个 PE 链的支链少,那么链的排列更为紧密,宏观上看密度高,称为高密度聚乙烯 HDPE。这就有点像你收拾衣柜时,如果你一通乱塞,那么衣柜可能放不进几件衣服;而如果你叠好衣物(或者用真空泵压缩)再放进衣柜,那么衣柜就能装不少衣服了。

   综上所述,成分确实能影响结构,但是成分并不能唯一确定结构。即使成分确定,材料的结构仍有很大的变化空间。  

3. 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性能

   除了对知识的满腔热情,还有什么动力驱动着我们去分析材料的结构呢?答案是,有用。相同成分、不同结构的材料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能。换而言之,结构会影响性能。

   那么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 我们讨论一下金属中晶界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重要结论,金属的变形往往关乎位错的运动;而此处我们再给出另一个重要结论:晶界就像一堵墙,能挡住位错的去路、阻碍位错的运动。

图
图 5:示意图:位错被晶界阻碍,一方面由于晶界的应力场,另一方面由于另一侧分切应力不够大。"$\perp$"代表位错
图
图 6:示意图:多个晶粒的变形不能太不相互协调

   为什么晶界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呢?说来话长啊,容我简述一二:一方面,晶界本身是一个结构相对无序的区域,原子无序堆叠导致内力场,而内力场将排斥位错的靠近;另一方面,晶界两边晶粒位向不同,位错想要通过晶界就得改变自身的滑移系,而这是相当困难的(或者说,两侧晶粒的分切应力不同,在一侧的分切应力可能已经超过临界值、足以使位错运动,而另一侧还没有,因此位错不能跨越晶界运动);同时,由于晶粒之间的相互联系,两侧晶粒的变形将相互制约。

   综合这两个结论,倘若一种材料有大量晶界,那么在这种材料中位错将更难运动,材料也就更难变形,或者说,材料的强度更高(需要更大的外力才能使材料变形)。那么什么样的材料具有大量晶界?或许你已经猜到,答案是那些具有更多、更小晶粒的材料:晶粒的数量多了、晶界就自然增加了。

   捋顺一下思路:小晶粒材料中,晶界数量更多、位错运动更被阻碍、变形更难发生、材料强度也更高。这就是材料学术语 “细晶强化” 的含义及由来。

   晶粒尺寸小、数量多->大量的晶界->阻碍位错运动->抑制金属变形->提高材料强度

图
图 7:不大严谨的示意图:位错分散在小晶粒中,因此位错塞积不明显。"$\perp$"代表位错,红圈代表位错产生的应力场

   但这还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既然晶界堵住了位错的去路,位错自然得堆积在晶界面前;而我们知道,位错作为缺陷的一种,自身也要产生应力场;大量位错塞积产生的大应力场是十分危险的,将可能使材料断裂。在小晶粒材料中,这个问题还不算太棘手,因为位错被分散在大量晶粒中,单处的位错塞积不明显,总体而言位错的塞积甚至还被缓解,材料的韧性也被增强(在材料断裂前,材料的变形程度更大);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位错的塞积不可忽视,并且会降低材料的性能。

   或许你还记得上文提及的 PE 支链问题。我们知道,支链多的 PE,链之间排列很松散,形成 LDPE;而支链少的 PE,链之间排列更紧密,形成 HDPE。由于 HDPE 相对紧密的链排序,一般而言,HDPE 的强度、韧性甚至熔点都高于 LDPE。

4. 如何调整结构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结构会影响材料的性能,那么自然要关注如何控制材料的结构。然而,目前没有非常好的方法能精细地控制材料结构(相比之下,任何一个细胞都可以在原子尺度上精确控制物质的结构),但是可以介绍一些简单而粗糙的方法。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何在金属铸造过程中(就是我们熟知的,把材料加热至融化,再在容器中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特定形状的材料的过程)控制晶胞的大小?答案似乎简单得出乎意料:控制冷却的速率。

   为什么调整冷却速率就能影响最终的晶胞大小?这要先从材料的凝固原理讲起,更具体的说明可以参考 “经典形核理论” 与 “晶核的长大”:材料的凝固是一个形核-长大过程:液体内将先形成一堆小晶核,然后这些晶核将逐渐长大为晶粒、直到材料完全凝固为固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冷却速度足够快,那么有利于形成大量的晶核,但同时这些晶核来不及长大,最终会得到大量小晶粒;相反,如果冷却速度比较慢,那么晶核将能充分长大,从而得到少量大晶粒。可见,通过调整冷却速率,我们就可以控制晶胞的大小,从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工业上用 “退火”、“正火” 与 “淬火” 来形容不同的冷却速度。

   然而单纯的快速冷却并不是灵丹妙药、包制百材料,实际问题不总是这么理想,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控制冷却速率也不是唯一的方法,由于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容易,因此我们也经常往原料中加入形核剂来促进形核、增加晶核与晶粒数量。

   让我们再思考一下念念不忘的 PE 支链问题。如何控制 PE 的支链数量?在传统的催化合成方法中,由于催化剂本身的性质,支链的形成在所难免,很难合成支链足够少的 PE,所以一般只能做出 LDPE;要合成 HDPE,就得运用 “新”()的表面催化方法,这能大幅降低支链的形成量。

   以上我们讨论了一些传统而经典的控制结构的方法,或许简单得让你有点失望。不过,这也是只加工与结构故事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方法需要你更深入的学习。


1. ^ 参考书目 References: 刘智恩等人的《材料科学基础》,Callister et al 的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2. ^ 一些书本和网站会给出大多数元素与不少化合物的晶胞结构。
3. ^ 塑料中的高分子链往往是卷曲起来的,不会如此平直。


致读者: 小时百科一直以来坚持所有内容免费,这导致我们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选择大量广告以及内容付费等。 因此,我们请求广大读者热心打赏 ,使网站得以健康发展。 如果看到这条信息的每位读者能慷慨打赏 10 元,我们一个星期内就能脱离亏损, 并保证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向所有读者继续免费提供优质内容。 但遗憾的是只有不到 1% 的读者愿意捐款, 他们的付出帮助了 99% 的读者免费获取知识,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