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圆多项式和分圆域

                     

贡献者: JierPeter; int256

  

未完成:预备知识待确定

预备知识 本原多项式(线性代数),Galois 扩张

   $n$ 次单位根即形如 $x^n-1$ 的多项式在 $\mathbb{C}$ 中的根,可以理解为 $1$ 的 $n$ 次根。$\pm 1$ 都是 $1$ 的 $2^n$ 次根,$\pm \mathrm{i} $ 都是 $1$ 的 $4$ 次单位根,而 $\omega=\frac{1}{2} \left(-1+ \mathrm{i} \sqrt{3} \right) $ 是 $1$ 的 $3$ 次根。

   本节将使用 Galois 理论来处理单位根及其最小多项式对有理数域的扩张,作为 Galois 理论的应用。

1. 分圆多项式

   任意 $n$ 次单位根都形如 $\exp{(2\pi \mathrm{i} \cdot k/n)}$,其中 $k$ 取从 $1$ 到 $k$ 的全体整数,即包括了所有 $n$ 次单位根。如 $4$ 次单位根构成的集合是 $\{1, -1, \mathrm{i} , - \mathrm{i} \}$,而这四个元素又可以两两分组:$\pm 1$ 都可以是 $2$ 次单位根1,$\pm \mathrm{i} $ 是 $4$ 次单位根。显然两组性质是不同的:$\mathbb{Q}(\pm 1)=\mathbb{Q}\subsetneq \mathbb{Q}(\pm \mathrm{i} )$。我们将这分类表述为以下定义:

定义 1 本原单位根

  

   当 $n$ 与 $k$ 互素时,称单位根 $\exp{(2\pi \mathrm{i} \cdot k/n)}$ 是本原(primitive)的。

   由互素的概念易知,$n$ 次本原单位根的全体幂,包含了全体 $n$ 次单位根,即 $n$ 次本原单位根至少要自乘 $n$ 次才能变成 $1$;而非本原的单位根则不然,如 $3$ 次单位根自乘 $3$ 次即可得到 $1$,但它同时也是 $6$ 次单位根。因此由分裂域的知识可知,非本原的单位根,其最小多项式不可能是 $x^n-1$。为此,我们需要明确本原根所属的最小多项式。

定义 2 分圆多项式

  

   设 $\{\varepsilon_i\}_{i\in S}$ 是全体 $n$ 次本原单位根的集合,则称

\begin{equation} \Phi_n(x)\in \mathbb{C}[x] = \prod_{i\in S}(x-\varepsilon_i)~. \end{equation}
为 $n$ 次分圆多项式(cyclotomic polynomials),有时也译作 “切圆多项式” 或 “割圆多项式”。

   取 “分圆” 之名,是指其将单位圆分割。英文 cyclotomy 取自 “cycl-” 和 “-tomy” 的组合,“cycl-” 指 “圆形的、环形的或旋转的”,而-tomy 源自古希腊语 “tomia” 或其变形 “tomnein”,指 “切割”。

例 1 分圆多项式的例子

  

\begin{equation} \Phi_1(x) = x-1~,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Phi_2(x) = (x^2-1)/\Phi_1(x) = x+1~,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Phi_3(x) = (x^3-1)/\Phi_1(x) = x^2+x+1~,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Phi_4(x) = (x^4-1)/\left(\Phi_1(x) \times \Phi_2(x)\right) = x^2+1~,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Phi_5(x) = (x^5-1)/\Phi_1(x) = x^4+x^3+x^2+x+1~. \end{equation}

   后面几个分圆多项式的构造,实际上运用到了定理 2

习题 1 

   请尝试算几个例 1 中未列出的分圆多项式的例子。

   更多的例子,可以参见维基百科分圆域,这也是习题 1 的部分答案。

分圆多项式的基本性质

   下面列出分圆多项式的几个基本性质。

定理 1 

   任取正整数 $n\geq 2, q\geq 2$,则 $\Phi_n(x)\in\mathbb{R}[x]$,且 $\Phi_n(q)>q-1$。

   证明

   首先证明 $\Phi_n(x)\in\mathbb{R}[x]$。

   任取小于 $n$ 的正整数 $k$,则 $k$ 与 $n$ 互素当且仅当 $n-k$ 与 $n$ 互素。因此,$\exp{(2\pi \mathrm{i} \cdot k/n)}$ 是本原的,当且仅当 $\exp{(2\pi \mathrm{i} \cdot (n-k)/n)}$ 是本原的。所以本原元素 $\varepsilon_k$ 的共轭 $\varepsilon_{n-k}$ 还是本原元素,从而

\begin{equation} (x-\varepsilon_k)(x-\varepsilon_{n-k})=x^2-(\varepsilon_k+\varepsilon_{n-k})x+\varepsilon_n\varepsilon_{n-k}~. \end{equation}
实系数多项式。于是分圆多项式是由若干形如式 7 或者形如 $x+1$2的多项式相乘而得,从而 $\Phi_n(x)\in\mathbb{R}[x]$。

   由于 $q\geq 2$,且各 $\Phi_n$ 的本原根 $\varepsilon_k$ 满足 $ \left\lvert \varepsilon_k \right\rvert =1$,$\varepsilon_k\neq 1$。因此 $ \left\lvert q-\varepsilon_k \right\rvert > \left\lvert q-1 \right\rvert =q-1$,从而得 $\Phi_k(q)>q-1$。

   证毕

定理 2 

  

\begin{equation} x^n-1 = \prod_{d\mid n}\Phi_d(x)~. \end{equation}

   等价表述:不同次的本原单位根之间无交集,且全体满足 $d\mid n$ 的 $d$ 次本原单位根构成的集合,恰为全体 $n$ 次单位根之集合。

   证明

   一个$d_i$ 次本原单位根的幂遍历所有 $d_i$ 次单位根,因此 “一个 $d_1$ 的本原单位根也是 $d_2$ 的本原单位根”,当且仅当 “$d_1=d_2$”,当且仅当 “$d_1$ 和 $d_2$ 的本原单位根完全一样”。于是得证 “不同的次的本原单位根之间无交集”。

   任取一个 $n$ 次单位根 $\varepsilon_k=\exp{(2\pi \mathrm{i} \cdot k/n)}$,取 $d= \operatorname {gcd}(n, k)$3,则 $\varepsilon_k$ 是一个 $d$ 次本原单位根。从而任意 $n$ 次单位根都是某个 $d$ 次本原单位根,满足 $d\mid n$,结合上一段的结论得证定理。

   证毕

定理 3 

   $\Phi_n(x)$ 是首一整系数多项式。

   证明

   由定义 2 ,首一是显然的。接下来用归纳法证明 “整系数”。

   由例 1 ,$\Phi_1$ 和 $\Phi_2$ 都是整系数的。假设对于正整数 $d$,所有满足 $k< d$ 的 $\Phi_k$ 都是整系数的,那么由定理 2

\begin{equation} x^{2d}-1 = f(x)\Phi_d(x)~, \end{equation}
其中 $f(x)$ 是首一整系数多项式。

   由于 $x^{2d}-1$ 和 $f(x)$ 是本原多项式定义 1 ),故 $\Phi_d(x)$ 也是本原多项式,从而是整系数的。

   证毕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小于 $105$ 次的分圆多项式的系数都来自 $\{-1,0,1\}$,而 $105$ 次分圆多项式的系数第一次超出 $\{-1, 0, 1\}$。它的七次项系数为 $-2$。

定理 4 

   各 $\Phi_n$ 皆是 $\mathbb{Q}$ 上的不可约多项式。

   证明

   反设 $\Phi_n=f(x)g(x)$,其中 $f$ 和 $g$ 都是次数大于 $0$ 的有理系数多项式。不妨4设 $f$ 是不可约本原多项式,首项系数是 $s$,则 $g$ 的首项系数是 $1/s$。

   首先讨论 $f$ 和 $g$ 的关系。

   由定理 3 ,$\Phi_n$ 也是本原多项式。于是由引理 2 ,知 $g(x)$ 应为本原多项式,故 $1/s$ 也是整数,故 $s=1$。因此 $g$ 和 $f$ 都是首一整系数多项式。

   任取 $\Phi_n$ 的一根 $\varepsilon_i$,则由定义 1 的互素条件可知,$\varepsilon_i$ 的全体幂包含了全体 $n$ 次单位根。于是,任取 $f$ 的一根 $\alpha$ 和 $g$ 的一根 $\beta$,总存在正整数 $k$ 使得 $\beta=\alpha^k$,且 $k$ 与 $n$ 互素(因为 $\beta$ 是本原单位根)。遍历 $f$ 和 $g$ 的所有根,挑出其中使得 $k$最小的情况,设该情况为 “取 $f$ 的根 $\alpha_0$ 和 $g$ 的根 $\beta_0$,则 $\beta_0=\alpha_0^k$”。由于 $\alpha_0\neq \beta_0$,知 $k>1$。

   设素数 $p$ 满足 $p\mid k$,则 $p\not\mid n$5,因此 $\alpha_0^p$ 是 $n$ 次本原单位根。显然,$\Phi_n(\alpha_0^p)=0$,即 $f(\alpha_0^p)$ 和 $g(\alpha_0^p)$ 中至少一个为零。

   设 $\alpha_0^p$ 是 $f$ 的根,那么 $\beta_0=\alpha_0^k=(\alpha_0^p)^{k/p}$。由于 $k/p< k$,故这违反了 “$k$ 最小” 的假设,因此 $f(\alpha_0^p)\neq 0$。因此 $\alpha_0^p$ 是 $g$ 的根。又因为 “$k$ 最小” 的假设,知 $k=p$。

   由于 $f$ 不可约,可知 $f= \operatorname {Irr}(\alpha_0, \mathbb{Q})$;又因为 $g(\alpha_0^p)=0$,可知 $f(x)\mid g(x^p)$。设 $g(x^p)=f(x)h(x)$。由于 $g(x)$ 是首一整系数的,故 $g(x)$ 是本原多项式,故 $g(x^p)$ 是本原多项式。由引理 2 ,$h(x)$ 也是本原多项式。

   接下来利用上述讨论所得,完成证明。

   考虑商映射 $\pi:\mathbb{Z}\to\mathbb{Z}/p\mathbb{Z}$,其中 $\pi(a)=\bar{a}$。于是 $\pi$ 可以扩展为 $\mathbb{Z}[x]\to\mathbb{Z}/p\mathbb{Z}[x]$ 的映射,也用 $\bar{f}$ 来表示 $\pi(f)$。设 $g(x)=\sum_i c_ix^i$,记 $\bar{g}(x)=\pi(g)(x)=\sum_i \bar{c_i}x^i$。

   由于 $\mathbb{Z}/p\mathbb{Z}$ 上任意元素 $\bar{a}$ 都满足 $\bar{a}^p=\bar{a}$,故 $ \left(\bar{g}(x) \right) ^p=\sum_i\bar{c_i}^px^{pi}=\sum_i \bar{c_i}(x^p)^i=\bar{g}(x^p)$。

   由于 $f(x)\mid g(x^p)$,故 $\bar{f}(x)\mid \bar{g}(x^p)$,故 $\bar{f}(x)\mid \left(\bar{g}(x) \right) ^p$。所以,$\bar{\Phi}=\bar{f}\bar{g}$ 在在 $\mathbb{Z}/p\mathbb{Z}$ 的分裂域上有重根

   已知 $\Phi$ 是可分多项式,无重根,因此由推论 2 ,知 $ \operatorname {D}\Phi\neq 0$。由于 $p\not\mid n$,而 $\Phi(x)$ 的最高次单项式为 $x^n$,故 $ \operatorname {D}x^n=nx^{n-1}\implies \operatorname {D} \bar{1}x^n=\bar{n}x^{n-1}\neq 0$,故 $ \operatorname {D}\bar{\Phi}\neq 0$。因此 $\bar{\Phi}$ 也无重根。这和上一段的结论矛盾,因此整个反设不成立。

   证毕

定理 5 

   对于素数 $p$,$\Phi_p(x)=x^{p-1}+x^{p-2}+\cdots+x+1$。

   证明

   由于 $p$ 是素数,因此除了 $1$ 以外的所有 $p$ 次单位根都是本原单位根。因此

\begin{equation} \Phi_p(x) = (x^p-1)/(x-1) = x^{p-1}+x^{p-2}+\cdots+x+1~. \end{equation}

   证毕

定理 6 

   对于奇整数 $n>1$,有 $\Phi_{2n}(x) = \Phi_n(-x)$。

   证明

   设 $\varepsilon$ 是某 $2n$ 次本原单位根。

   因为 $(\varepsilon^n)^2 = 1$,则 $\varepsilon^n = \pm 1$。考虑到 $n$ 是奇整数,就有 $\varepsilon^n = -1$,从而 $(-\varepsilon)^n = 1$,所以 $-\varepsilon$ 是 $n$ 次本原单位根。 这使得有映射: $$\theta: P_{2n} \rightarrow P_n, z \rightarrow -z ~.$$ 这显然是单射,而欧拉函数 $\varphi(2n) = \varphi(2)\varphi(n) = \varphi(n)$。这使得 $\theta$ 一一对应。从而 $$\Phi_{2n}(x) = \prod_{z \in P_{2n}} (x-z) = \prod_{z \in P_n} (x-(-z)) = \prod_{z \in P_n} (x+z) = \Phi_n(-x)~.$$ 这里 $P_n$ 代表所有 $n$ 次本原单位根组成的集合。 证毕

定理 7 

   $\Phi_n(0)=\pm 1$,且对于 $n>1$,总有 $\Phi(0)=1$。

   证明

   $\Phi_n(0)$ 就是全体 $n$ 次本原单位根的积。记 $\varepsilon=\exp{2\pi \mathrm{i} /n}$,则 $\varepsilon^k$ 是 $n$ 次本原单位根,当且仅当 $k$ 与 $n$ 互素。

   由于单位根的模都是 $1$,故其积的模也是 $1$。全体 $n$ 次本原单位根之积是 $\Phi_n(x)$ 的常数项,由定理 3 ,是整数。因此必为 $\pm 1$。

   由于 $k$ 与 $n$ 互素当且仅当 $n-k$ 与 $n$ 互素,故本原单位根的还是本原单位根。当 $n>1$ 时,要么 $n$ 为奇数,则 $(-1)^n\neq 0$;要么 $n$ 为偶数,则 $2$ 和 $n$ 不互素,故 $-1$ 不是 $n$ 次本原单位根。所以 $n>1$ 时 $-1$ 不是 $n$ 次本原单位根。于是本原单位根以共轭形式成对出现,每对的乘积都是 $1$。

   证毕

   为了进一步讨论分圆多项式的性质,我们需要回顾Möbius 函数(数论)中的一些概念:

定义 3 Möbius 函数6

   Möbius 函数 $\mu:\mathbb{N}\to\{-1, 0, 1\}$ 定义为:

\begin{equation} \mu(\prod_{k=1}^r p_k^{f_k})= \left\{\begin{aligned} 1, \quad\text{如果}\prod_{k=1}^r p_k^{f_k}=1\\ (-1)^r, \quad\text{如果}f_k=1\text{恒成立}\\ 0, \quad\text{如果有一个}f_k>1 \end{aligned}\right. ~ \end{equation}

   其中各 $f_k$ 为正整数,$p_k$ 为互不相同的素数。

引理 1 Möbius 反演公式7

   取映射 $f:\mathbb{Z}^+\to\mathbb{Z}^+$,令 $S(n)=\sum_{d\mid n}f(d)$,$P(n)=\prod_{d\mid n}f(d)$。则有

\begin{equation} f(n) = \sum_{s\mid n}\mu(s)S \left(\frac{n}{s} \right) ~,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f(n) = \prod_{s\mid n} \left(P(\frac{n}{s}) \right) ^{\mu(s)}~. \end{equation}

   有了 Möbius 函数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性质:

定理 8 Möbius 函数表示分圆多项式

  

\begin{equation} \Phi_n(x) = \prod_{d\mid n}(x^d-1)^{\mu(n/d)}~. \end{equation}

   证明

   由定理 2

\begin{equation} x^n-1 = \prod_{d\mid n}\Phi_d(x)~. \end{equation}

   又由引理 1 ,令 $f(n)=\Phi_n(x)$,其中 $x$ 是任意正整数,于是有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Phi_n(x)&=\prod_{s\mid n} \left(\prod_{k\mid \frac{n}{s}}\Phi_k(x) \right) ^{\mu(s)}\\ &=\prod_{s\mid n} \left(x^{n/s}-1 \right) ^{\mu(s)}\\ &=\prod_{d\mid n} \left(x^{d}-1 \right) ^{\mu(n/d)}~, \end{aligned} \end{equation}

   再由 $x$ 的任意性得证。

   式 16 第二个等号即为式 15 ;第三个等号是作代换 $d=n/s$ 的结果,这也说明式 14 有两种表达方式,另一种右边是 $\prod_{s\mid n} \left(x^{n/s}-1 \right) ^{\mu(s)}$。

   证毕

定理 9 

   设 $n$ 是一正整数,其质因数分解为 $n=\prod_{k=1}^r p_k^{f_k}$,其中 $f_k$ 是正整数,$p_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任取 $m=\prod_{k=1}^r p_k^{g_k}$,其中 $1\leq g_k\leq f_k$,则有

\begin{equation} \Phi_n(x) = \Phi_m(x^{n/m})~. \end{equation}

   证明

   由定理 8

\begin{equation} \Phi_n(x) = \prod_{d\mid n}(x^d-1)^{\mu(n/d)}~.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Phi_m(x^{n/m}) &= \prod_{s\mid m}(x^{ns/m}-1)^{\mu(m/s)}\\ &=\prod_{d\mid n}(x^{d}-1)^{\mu(n/d)}~, \end{aligned} \end{equation}

   式 19 第三个等号是进行代换 $d=ns/m$ 的结果。

   证毕

   由定理 9 直接可得以下推论:

推论 1 

   对于素数 $p$,$\Phi_{p^k}(x) = \Phi_p(x^{p^{k-1}})$

例 2 推论 1 的实例

\begin{equation} \left\{\begin{aligned} \Phi_2(x) &= x+1\\ \Phi_4(x) &= x^2+1\\ \Phi_8(x) &= x^4+1\\ \Phi_{16}(x) &= x^8+1 \end{aligned}\right. ~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left\{\begin{aligned} \Phi_3(x) &= x^2+x+1\\ \Phi_9(x) &= x^6+x^3+1\\ \Phi_{27}(x) &= x^{18}+x^9+1 \end{aligned}\right. ~ \end{equation}

定理 10 

   对于素数 $p$,$n, k \in \mathbb N$,若 $p$ 与 $n$ 互质,则 $\Phi_{p^k n}(x) = (\Phi_n(x^{p^k}))/(\Phi_n(x^{p^{k-1}}))$。

定理 11 

   若存在整数 $x$ 满足 $\left(\Phi_{a}(x) , \Phi_b(x)\right) > 1$,则 $\frac{a}{b}$ 为一个素数幂。

   证明

   取素数 $p | (\Phi_a(x), \Phi_b(x))$,令 $a=p^u A, b=p^v B$,$u, v \in \mathbb N$,$(A,p)=(B,p)=1$。那么只需证 $A=B$。

   考虑到 $\Phi_a(x) | (x^a-1)$,从而 $p | (x^a-1)$,故 $(x, p) = 1$,即 $x$ 与 $p$ 互质。

   考虑 $p$ 与 $\Phi_A(x)$ 的数论关系。

  1. 当 $u = 0$ 时,$A = a$,显然 $p | \Phi_A(x)$。
  2. 当 $u = 1$ 时,$\Phi_A(x^p)=\Phi_a(x)\Phi_A(x)$。由费马小定理,$\Phi_A(x) \equiv \Phi_A(x^p)\equiv 0\pmod p$。
  3. 当 $u > 1$ 时,由定理 10 ,$\Phi_{A}(x) = (\Phi_A(x^{p^a}))/(\Phi_A(x^{p^{a-1}})) = \Phi_a(x) \equiv 0 \pmod p$。故 $\phi_A(x^{p^a}) \equiv 0 \pmod p$。对这式应用费马小定理可以得到,$x^{p^a} \equiv x \pmod p$,也就得到 $\Phi_A(x) \equiv 0 \pmod p$。

   故 $p | \Phi_A(x)$。同理可得 $p | \Phi_B(x)$。

   反证,若 $A \neq B$,不失一般性地设 $A > B$,设 $d = (A, B) < A$。 那么 $(x^A-1, x^B-1)=x^d-1$,而 $p | (x^d-1)$。这说明存在 $t$ 使得 $p | \Phi_t(x)$。而 $p|\Phi_A(x)$,故必然有 $t | A$,可以证明 $p | A$,矛盾!

   证毕

定理 12 

   若 $n=p^m > 1$,其中 $p$ 为素数,则 $\Phi_n(1) = p$;否则 $\Phi_n(1) = 1$。当 $n=1$ 的时候 $\Phi_1(1) = 0$。

   证明

   由定理 8 ,对等式两侧都取对数,可以得到 $$\log \Phi_n(x) = \sum_{d | n} \left(\mu(n/d) \cdot \log\left(x^d-1\right) \right)~.$$

   而考虑到 $x^d-1 = (x-1)(x^{d-1}+x^{d-2}+\dots+x^2+x+1)$, $$\log \Phi_n(x) = \sum_{d|n} \left(\mu(n/d) \cdot [ \log\left(x-1\right) + \log\left(x^{d-1}+x^{d-2}+\dots+x^2+x+1\right) ]\right) ~.$$

   当 $x\rightarrow 1$ 时,这式求极限可化为 $$\log \Phi_n(1) = \sum_{d|n} \left(\mu(n/d) \log d\right)~,$$

   这其实是狄利克雷卷积,并且结果为定理 7 中提到的 von Mangoldt 函数(求狄利克雷卷积这对应于求逆变换,即反演)。

   由 von Mangoldt 函数的性质,有:

\begin{equation} \Lambda(n) = \left\{\begin{aligned} \log p, &n = p^m, m\ge 1, p \in \mathbb P\\ 0, &\text{otherwise} \end{aligned}\right . ~ \end{equation}
两边取指数即证。(这里 $\mathbb P$ 代表全体素数组成的集合。)

   证毕

   下面提供一个另思路,具体证明过程留给读者进行练习。

   当 $n$ 为素数时,$\Phi_n(1) = n$,即证。 当 $n$ 非素数时,利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值得注意的是,当 $p=2$ 的时候应当单独讨论。

   特别的,如果还想计算 $\Phi_n(-1)$,可以利用 $\Phi_n(-x) = \Phi_{2n}(x)$。(这里利用定理 6 ,要求 $n>1$ 是奇整数。)

2. 分圆域

定义 4 

   设 $\varepsilon_n$ 是一个 $n$ 次本原单位根,则 $\mathbb{Q}(\varepsilon_n)$ 被称为 $n$ 次分圆域(cyclotomic field)

定理 13 

   分圆域 $\mathbb{Q}(\varepsilon_n)$ 是有理数域 $\mathbb{Q}$ 的 Galois 扩张,$[\mathbb{Q}(\varepsilon_n):\mathbb{Q}]=\deg \Phi_n$,且 $ \operatorname {Gal}(\mathbb{Q}(\varepsilon_n):\mathbb{Q})\cong U_n$。

   其中 $U_n$ 是环 $\mathbb{Z}/n\mathbb{Z}$ 中全体有乘法逆元的元素8

   证明

   由定理 4 ,$ \operatorname {Irr}(\varepsilon_n, \mathbb{Q})=\Phi_n$。由于 $\varepsilon_n$ 的幂能生成所有 $n$ 次单位根,也包括 $\Phi_n$ 的所有根,故 $[\mathbb{Q}(\varepsilon_n):\mathbb{Q}]$ 是正规扩张。由于 $\mathbb{Q}$ 是完美域,故 $[\mathbb{Q}(\varepsilon_n):\mathbb{Q}]$ 是正规扩张。因此 $[\mathbb{Q}(\varepsilon_n):\mathbb{Q}]$ 是 Galois 扩张。

   又由定理 2 ,得证 $[\mathbb{Q}(\varepsilon_n):\mathbb{Q}]=\deg \Phi_n$。

   记 $\mathbb{Z}/n\mathbb{Z}=\{\bar{i}\}_{i=0}^{n-1}$。它同构于 $C=\langle \varepsilon_n \rangle$,全体 $n$ 次单位根构成的乘法群。

   $\Phi_n$ 的根的置换,必是 $C$ 到自身的一个自同构。又因为 $C$ 到自身的自同构不改变元素的阶,且 $n$ 次单位根本原当且仅当它是 $n$ 阶的,故 $C$ 到自身的自同构都是本原单位根的置换。因此 $ \operatorname {Gal}(\mathbb{Q}(\varepsilon_n):\mathbb{Q})\cong \operatorname {Aut}C$,即 $C$ 的自同构群。

   又由于 $\varepsilon_n$ 是本原单位根,是 $C$ 的生成元,因此 $C$ 的自同构 $\sigma$ 由 $\sigma(\varepsilon_n)$ 唯一确定。记 $\sigma_k(\varepsilon_n)=\varepsilon_n^{k+1}$,则 $\sigma_k(\alpha)=\alpha\varepsilon_n^k$。

   则 $\sigma\in \operatorname {Aut}C$ 当且仅当 $k$ 与 $n$ 互素(保证 $\varepsilon_n^k$ 是本原单位根)。于是各 $\sigma_k$ 对应各 $\bar{k}\in\mathbb{Z}/n\mathbb{Z}$,而 “$k$ 与 $n$ 互素” 当且仅当 $\bar{k}$ 有乘法逆元。从而得证 $ \operatorname {Aut}C=U_n$。

   证毕


1. ^ 更细节些,$1$ 也是 $1$ 次单位根。
2. ^ 即本原单位元的共轭就是自身的情况,而该情况只有式 3 一种,所以 $n>3$ 的情况都是本原元素成对出现的。
3. ^ 即 $n$ 与 $k$ 的最大公因子(greatest common divisor)。
4. ^ 总可以选择 $f$ 使之不可约,并且可以乘以一个正整数,将它化为本原多项式。
5. ^ 这一条会在证明的最后一段用到。
6. ^定义 1
7. ^定理 3
8. ^ 这样的元素又称单位定义 2 )。


致读者: 小时百科一直以来坚持所有内容免费,这导致我们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选择大量广告以及内容付费等。 因此,我们请求广大读者热心打赏 ,使网站得以健康发展。 如果看到这条信息的每位读者能慷慨打赏 10 元,我们一个星期内就能脱离亏损, 并保证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向所有读者继续免费提供优质内容。 但遗憾的是只有不到 1% 的读者愿意捐款, 他们的付出帮助了 99% 的读者免费获取知识,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