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者: ACertainUser
1
对于一块材料,我们很容易用截面法分析出材料某一截面上的受力情况;但是,截面法只能告诉我们整个截面的 “总内力”,却不能告诉我们截面上 “具体一点处” 的受力。事实上,在不少情况下,材料各处的受力是不一样的。
例 1 弯曲的棍
图 1:弯曲的棍
如图 1 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出,棍上部与下部的变形程度不同:上方区域被压缩,而下方区域被拉伸。在这种情况(以及其他许多情况)下,材料各处的应力不同,不能再笼统地说 “材料所受的应力为...”,至少得说 “材料...处的应力为...”。
1. 微元体与应力
为了更好地处理材料某处的受力,类似于微积分中 “划分小块体积” 的思想,我们假定材料是由无数小正方形块组成的2,每一小块被称作 “微元体 Element”。这样,材料每一点处的受力就转换为相应处一个微元体的受力。
图 2:三维微元体。仿自 P. Beer 的 Mechanics of Materials
应力
为了更好地刻画微元体受力的 “局域性”,类似于密度 等概念,我们引入应力的概念。
定义 1 正应力、切应力、体力
微元体所受的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用在微元体的表面上,另一类作用在微元体的体积内。作用在表面上的力源于作用在宏观物体表面的力(感觉有点像废话!),例如杆件之间互相支持而产生的拉、压力等;而作用在体积上的力源于作用在宏观物体内部的力,例如杆件的重力等。
在微元体的一个面上,定义垂直于表面的 “力” 为正应力 、平行于表面的 “力” 为切应力 。3
正应力:
切应力:
在微元体的体内,定义体力:
表示微元体这个面上 “分担” 的内力, 表示这个微元体这个面的表面积, 表示微元体的体积。类似于微积分的思想,当微元体足够小时,微元体表面上不同处的受力大小也趋于一致。
i 表示这个力的作用面的法方向,j 表示这个力的方向4。
三维情况
如图 2 ,微元体的每一个面上可以受 个力,包括一个垂直于表面的力与两个平行于表面的力。看起来,一个微元体的表面上共有 个力;但考虑到微元体处于静力平衡(子节 6 ),事实上一个微元体上只有 6 个相互独立的力。具体的论证过程比较繁琐,按惯例留给读者作为练习。
未完成:补充证明
一个微元体的受力情况可以记为一个三阶矩阵(也称应力张量)。应力张量完整地描述了一点处物体的应力。
这个矩阵是对称的,即 。六个独立的力可以分别选取 。
二维情况
图 3:二维微元体.仿自 P. Beer 的 Mechanics of Materials
二维情况下的微元体更为简单。每一个面上只受一个正应力与一个切应力,共受 个力,但只有 个相互独立的力。此时受力情况可以记为一个二阶矩阵,这个矩阵也是对称的:
这三个力可以分别选取 。
2. 应力平衡方程
图 4: 方向上的力
对一个微元体运用力平衡定律,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在 方向上,我们列出力的平衡方程:
别看形式很复杂,其实就是把各个应力都加起来。化简后得
该结论可以推广至 , 方向,因此我们一共可以列出 个应力平衡方程。
如果约定以 代表 轴, 代表 轴, 代表 轴,那该结论可以写为更优雅、紧凑的形式:
图 5:总表面力(应力)等于总体力
如果你对数学与物理具有足够的热枕与敏锐,那么还有另一种简洁的方式说明应力平衡定律:如图 5 所示,我们在物体中任选取一个体积。由于这个体积受力平衡,所以这个区域受的总表面力(应力)等于总体力。
运用散度定理
由于体积是任意选取的,因此
该结论形式上与我们之前得到的平衡方程是一致的,尽管应力实际上是张量而不是简单的矢量,因此具体的数学过程更为复杂。
3. 应力的宏观效果
以上讨论了一个微元体的受力。那微元体上的应力是如何和截面上的总内力联系起来呢?答案是总内力等于各微元体应力的累和。
例如,宏观拉力
图 6:拉力
力偶
图 7:力偶
此外,叠加原理依旧适用。假如某截面处的内力既包括拉力、又包括力偶,那某点处的内应力是拉力、力偶单独存在时的内应力之和:
图 8:叠加原理.仿自 P. Beer 的 Mechanics of Materials
那么反过来,我们怎么从截面上的总内力得到各微元体上的应力、即截面上 “具体一点处” 的受力呢?很遗憾,这没有普适的简单方法;但材料力学已经分析了材料的几类常见受力情况,并建立了相应模型,运用这些模型(俗称套公式)就可以计算相应的应力。
1. ^ 本文参考自 P. Beer 的 Mechanics of Materials 与陆万明的《弹性力学》
2. ^ 这要求材料是 “无限可分” 的,并且每一小块还能维持物理性质不变。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不过在初步的学习中,这是一个好的简化近似。
3. ^ 有时不在符号上区分 与 ,并统称为应力
4. ^ 不同作者可能选取不同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