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者: ACertainUser
1 “这个东西是怎么组成的?” 这恐怕是每一个好奇的小朋友都会问的问题。本文将由小至大,从原子、晶胞、晶体,缺陷,微结构,外表面等方面,简要介绍金属材料的基本结构。
如果你的视力2好到可以看见纳米级别(大概 $10^{-9}m =10^{-6} mm$)的金属结构,那么你会发现金属不仅是由大量原子组成的,而且好像是由大量原子层层叠叠、有序堆积而成的。堆积的具体方式与金属的种类3有关。
既然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是规律重复的,我们自然就能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重复单元,以反映这种排列方式的特征。这种最小单元被称为晶胞。
例如金属铁的晶胞是体心立方(BCC)结构。若把晶胞看作一个正方体,则其中心的一个原子与周围八个原子均相切,有点像这样:
如果金属中的原子都完全按这种理想的方式整整齐齐地排列,那材料科学也未免太无趣了(材料科学的书至少会薄半本!但同时,我们能用材料科学做的事也会少很多!)。实际上,如果你的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只局限于几个原子的大小,就会发现真实的金属晶体往往存在原子排列偏离理想方式的区域,称为缺陷。
金属中缺陷的占比一般不高,但却对材料的性能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缺陷” 这个词往往让人以为缺陷百害而无一利,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缺陷反而能提升材料某一方面的性能(但代价是什么呢?)。夸张点说,半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目的,就是理解并利用缺陷,以设计并制造符合需求的材料。
根据缺陷的空间尺度,缺陷一般被分为点缺陷、线缺陷与面缺陷。
点缺陷指的是单独少数原子的错误排列。有时,一些其他种类的原子也会混入到金属晶体之中。
线缺陷又称为位错,可细分为刃位错、螺位错、以及二者的组合 混合位错。位错理论源自于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论值与实际值过大的差异。位错相关理论于 1930 年代被提出,并在 1950 年代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实际观察到位错而得到证实。(某种意义上说,位错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特别当考虑到狭义相对论在 1905 年就被发现了!)
刃位错可以理解为完整晶体中插入了(或失去了)“半层原子”,或者说上部分额外多滑移了一个原子间距。
螺位错也可以理解为上半部分相对于下半部分额外侧滑移的结果,但是滑移的方向与刃位错不一致。
总之,位错使材料的两部分并不完整对齐。更抽象、数学地描述位错时,我们往往使用位错线、滑移面、burgers 矢量等概念,不过这部分的枯燥内容暂时按下不谈。
缺陷对材料的机械力学、热力学、化学乃至电学性能等都有深刻影响,可谓遇事不决缺陷背锅(?)。
此处,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缺陷对材料热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置换点缺陷为例。如果一个大的杂原子置换了原本的小原子,那会发生什么呢?这就好像你在一台电梯中,好巧不巧又挤进来一位善良的胖子。那么你会感觉到一股更大的压力。事实上原子也是如此,大原子挤压了相邻的其余原子,并造成了额外的压力。可见,点缺陷在其周围形成了额外的力场,·并提升了系统的总能量。
这个结论可以推广至其他种类的缺陷(想想看,位错产生的力场是什么样的?),即缺陷提升了系统的总能量;此外,大多数的缺陷(空位点缺陷是一个特例)还提高了材料的自由能4. 这似乎意味着缺陷是热力学不稳定的。现实中,材料经由(传统手段)缓慢冷却,确实能得到较为完美的晶体;然而由于材料中存在大量形成缺陷的机制等动力学因素,仍无法完全消除缺陷。
可以预见,由于缺陷升高了金属的能量与自由能,金属的化学性质将更为活泼,也就更可能参与化学反应、被腐蚀等等等等。
如果你还了解电阻的经典微观模型,就知道电阻来自于电子与金属中各类缺陷的碰撞。因此,缺陷数量上升,金属的导电性也就下降,金属的电阻也增大。
见完了缺陷的小打小闹,是时候继续调高眼界、往大的看了(大致是光学显微镜级别)。在更广阔的视野下,你就会看见。..更大的缺陷。这类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可以被称为微结构,有时也称 “组织”。微结构的种类繁多,这里主要举一些典型的例子5。
或许你还对图 2 (提示:原子的规则排列)记忆犹新。在整块金属中,原子还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沿同一个方向排列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际中的原子排列可能更像这样:
在一定区域内,金属原子的排列位向相同;但在不同区域内,原子的排列位向就不相同了。这样,天然存在一个边界划分这些区域。这些边界被称为晶界,而晶界所围成的区域称为晶胞。换句话说,金属整体可以看作是由一颗颗晶粒构成的。
从图 8 ,图 9 中我们不难看出,晶粒内原子排序地相对有序,但晶界处原子就放飞自我、排序地相对松散无序了。
如果晶界两侧的晶体呈对称关系,那么这样的晶界被称为孪晶界。
相界是一种更复杂的微结构,需要你对相的概念有所理解。不过简言之,相可以被如下定义:
事实上,一个材料可以包括多个相,即一个宏观完整的材料可以由几种结构、成分、性质等都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而相界正是这些部分的边界。听起来很令人震惊,是吧。
如果你还没有在材料科学的海洋里溺水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现在回到了正常尺度的世界,并且。。。迎来了本篇文章的最 “大” 问题:材料的外表面。材料的外表面是材料与空气接触的地方,也是你目所能及之处。某种意义上说,材料的外表面有点像一类特殊的相界。
为了进一步分析表面性质,我们设计一个简单模型:
金属内部的原子,四周受到来自其他金属原子的作用力大致相同,因此内部的原子处于受力平衡状态;而表面原子的受力情况则有些微妙:这部分原子的上方只有空气,但空气对金属原子的作用力远远不及其他金属原子,因此可以认为,这部分原子受到的合力向下。
由于表面原子的受力不均匀,表面总有一种向内收缩的倾向,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表面张力的缘由。基于这个模型稍加思索(或者看看表面张力找找灵感),我们还可以发现表面提高了系统的能量与自由能。
表面也对材料的性质起到重要影响。例如,由于表面的能量高,化学反应(腐蚀)、扩散与渗透等更容易在表面发生。这些结论同样适用于晶界与相界。
现在,你对材料科学的理解,是不是比过去更深入了一些?我希望你的答案是 “是的”!:)
1. ^ 本文内容主要参考自刘智恩的《材料科学基础》,
Callister 的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朱文涛的《简明物理化学》。
图 2 ,图 8 图 13 由 atomsk 与 OVITO 绘制。部分文本、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 ^ 事实上,可见光的波长(约为 300-700nm)远大于此,因此凭光学显微镜(和你的火眼金睛)是不可能看到如此细小的结构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发明电子显微镜
3. ^ 有些金属的堆积方式不止一种,与温度、压力等有关,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例如 Fe,Ti 等就具有多个同素异形体
4. ^ 自由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热力学概念,你可以简单地认为自由能是系统能量与混乱度的综合考量。系统能量越高、混乱度越低,系统的自由能也就越高;系统偏向于发生降低自由能的过程,即降低能量、升高混乱度。
5. ^ 这些晶界、孪晶界、相界等,以及下文所介绍的外表面,有时也被认为是面缺陷。
6. ^ 老师上课举的这个例子令我记忆犹深。..
7. ^ 实际的钢铁往往包括其他元素,并且随热处理工艺不同,相组成可能变化。不过先暂时忽略这些有的没的。..
8. ^ 该结构形成的原因与铁水冷却过程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因素有关,在此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