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者: fengdalizzz
激光器是现代光学的伟大成就之一,其拥有的窄频宽、单模式等高相干性的优势是许多近代实验,如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激光器的核心原理是受激辐射。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在原子中的电子的能量并不是连续的。电子的能量总是一个又一个特定的能级中跳变。例如氢原子的能级分布就如下图:
可以有很多中方法来让电子的能量发生跳变,例如使用高速电子轰击原子,但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光子。光子的能量为 $E=h\nu$,其中 $h$ 为普朗克常数,$\nu$ 为光子的频率。例如要让氢原子的电子从能级 n=1 跃迁到 n=2,就需要一个频率为 2.46PHz 的光子,对应的波长是 122nm,属于远紫外光,其他频率的光子不行。
受激辐射的概念是由爱因斯坦最先提出的,源自玻尔兹曼分布和普朗克分布之间矛盾。让我们现在来阐释一下这个矛盾。
想象一个理想黑体内有一个两能级系统。能量低的能级称为能级 1,位于这个能级的电子的数量为 $n_1$;为能量高者称为能级 2,位于这个能级的电子数为 $n_2$,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Delta E$。热平衡时,根据玻尔兹曼分布,应有:
位于能级 2 的电子会自发跳转到能级 1,并释放 $\Delta E$ 能量的光子,称为自发辐射,电子发生自发辐射的概率是一个定值 $A_{21}$1。,只与电子在两个能级中的状态有关,与时间、空间、电子数目等无关。
位于能级 1 的电子会吸收能量为 $\Delta E$ 的光子,对应的频率为 $\nu=\frac{\Delta E}{h}$,从而跃迁到能级 2,称为受激吸收。根据隔壁文章 “跃迁概率(一阶微扰)” 的介绍,电子发生受激吸收的概率与频率 $\nu$ 附近的光子场的能量密度 $\rho(\nu)$ 成正比,不妨称比例系数为 $B_{12}$。$B_{12}$ 也是个常数,只与电子在两个能级中的状态有关,与时间、空间、电子数目等无关。
自发辐射和受激吸收是原子中的电子最常见的两个过程。但如果电子只发生这两种过程,则对于能级 2 上的电子数目 $n_2$,有:
那么热平衡时就有:
使用量子电动力学的二次量子化的计算方法可以证明2,受激辐射中激发的光子和发射的光子具有同样的方向、频率和偏振状态。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增加电压等方式,手动制造一个高能级电子数偏多的系统,高能级电子自发辐射产生首个光子,而后该光子与其他高能级电子发生受激辐射产生 2 个几乎相同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再与其他高能级电子发生受激辐射,如此往复即可实现光子的放大、复制,也就是激光。
1. ^ Wikipedia Spontaneous emission。
2. ^ [1]关世荣.关于受激辐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1):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