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者: ACertainUser
1
1. 盖斯定律
定理 1 盖斯定律
(等压或等容过程中)一个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多步完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
盖斯定律最早源于实验观察,是能量守恒在热力学中的另一种体现。
例 1 碳的氧化
图 1:C 的氧化
一定量的 C 被氧化为 CO2。无论是直接被氧化为 CO2,还是先被不完全氧化生成 CO、再由 CO 被氧化为 CO2,二者放出的总热量应相同。
2. 盖斯定律的物理内涵
事实上,盖斯定律有着更为基本、深刻的物理含义。我们知道,根据状态量的特性,系统状态量的改变与路径无关。也就是说,无论 C 是直接被氧化为 CO2,还是先被不完全氧化生成 CO、再由 CO 被氧化为 CO2,由于系统的始末状态一致,因此系统始、末状态的焓 H 分别相同,因此系统的焓变也相同$$\Delta H=H_2-H_1=Constant~,$$又因为等压,$$Q=\Delta H~,$$系统的放热自然相同。
可见,盖斯定律正是状态量性质的一种体现。
3. “设计路径”
图 2:设计路径
根据系统状态量的改变与路径无关的特性,我们可以在两个状态间人为设计一条路径,以求解任意过程前后状态量的变化。这可以理解为 “广义盖斯定律”。
设计的路径一般为等压、等容或等温的可逆(准静态)路径;且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每一步只改变一个变量。这样方便运用现成结论。
此处的状态量不再局限于焓。只要能找到适合的路径,原则上可以计算任意状态量(U,S,G,H...)的变化。然而,由于过程量(Q,W)的变化与路径有关,一般不可设计路径计算过程量的变化2。
例 2 烧水热力学
图 3:烧水
一大气压下,使用 500K 的恒温烤炉加热一杯 1mol 的水,使其从室温 273K 加热至沸点 373K(先不考虑相变)。求该过程中水的熵变。
这个问题粗看无从下手。热力学第二定律阐明的 $dS=\delta q/T$ 只适用于可逆(准静态)过程。但是,视水为系统,根据系统状态量的改变与路径无关的特性,熵变应只和水的初始温度与末温度有关3。这启发我们设计一条可逆(准静态)路径,即令热水器的温度与水的温度时时相同。
图 4:准静态烧水
现在,我们可以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计算熵变了。
$$\Delta S=\int \delta q/T~.$$
如果忽略热容随温度的变化,则
$$\Delta S=C_p \ln \frac{T}{T_0}~.$$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这个系统的吸热吗?原则上,Q 是过程量,不能设计路径;但这个问题有点特殊。由于这是一个等压过程,刚好有 $Q=\Delta H$. $\Delta H$ 是很典型的可设计路径求解的量,$\Delta H = \int C_p \,\mathrm{d}{T} $。
4. 更数学的表述
我们尝试使用更数学的方式说明 “设计路径” 的含义。假设我们已经知道某一状态下系统的内能,(别忘了“状态公理”)
$$U_0=U(T_0,V_0)~.$$
那么怎么求解另一状态下系统的内能
$$U_1=U(T_1,V_1)~.$$
(不考虑相变或者化学反应)
图 5:积分形式
纯粹运用多元微积分,我们将其写为积分的形式:
\begin{equation}
U(T_1,V_1)=U(T_0,V_0) + \int_{T_0}^{T_1}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T} \right)_V \,\mathrm{d}{T} + \int_{V_0}^{V_1}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V} \right)_T \,\mathrm{d}{V} ~.
\end{equation}
这两个偏导数就隐含了 “设计路径” 的思路:先固定体积不变,将温度从 $T_0$ 升高至 $T_1$;再控制温度不变,将体积从 $V_0$ 升高至 $V_1$。
在上一步我们似乎只玩了一个数学游戏。道理我都懂,但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T} \right)_V$ 与 $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V} \right)_T $ 到底是什么? 这就需要化用热容与热力学关系式。
根据以上定理,$$\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T} \right)_V = C_V~,$$就是热容;$$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V} \right)_T = PT\beta-P ~.$$,其中 $\beta$ 是定容压强系数。
这些都是方便实验测量(或查表得知)的量,可将他们代入 式 1 。因此,尽管我们不知道如何直接测量内能,但阴差阳错之间我们居然能计算内能了。
\begin{equation}
U(T_1,V_1)=U(T_0,V_0) + \int_{T_0}^{T_1} C_V \,\mathrm{d}{T} + \int_{V_0}^{V_1} P(T\beta-1) \,\mathrm{d}{V} ~.
\end{equation}
那么你可能想问,那么我们如何确定 $U(T_0,V_0)$?事实上我们不需要确定,因为在热力学中我们更关心的是状态量的变化,而非他的绝对数值。因此,可将式 1 改写为更为实用的变化形式:
\begin{equation}
\Delta U = \int_{T_0}^{T_1}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T} \right)_V \,\mathrm{d}{T} + \int_{V_0}^{V_1}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V} \right)_T \,\mathrm{d}{V} ~
\end{equation}
以及微分形式(可以理解为 $T,V$ 轻微变化后 $U$ 的变化)
\begin{equation}
\,\mathrm{d}{U} =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T} \right)_V \,\mathrm{d}{T}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V} \right)_T \,\mathrm{d}{V} ~.
\end{equation}
还有一种等效的说法:类似于选取势能零点,人为选定一个 $U(T_0,V_0)$ 作为内能零点(即令 $U(T_0,V_0)=0$),那么就可以表达其余情况的 $U$ 了4
图 6:选取一个内能零点
同理,熵也可以写出类似的表达式。即使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熵,但我们也能写出熵的变化量!
\begin{equation}
S=\int \left(\frac{C_p}{T} \,\mathrm{d}{T} -\left(\frac{\partial V}{\partial T}\right)_p \,\mathrm{d}{p} \right)+S_0~.
\end{equation}
1. ^ 参考了朱文涛的《简明物理化学》,安宇等的《大学物理》课程,李俊杰的《物理化学》课程,刘俊吉等的《物理化学》
2. ^ 除了少数 条件特殊 的情况
3. ^ 别忘了,压力恒为一个大气压
4. ^ 你可能觉得选取 $U(T = 0,V = 0)=0$ 是一个好主意。但不要忘了,在温度趋近绝对零度时物质的性质会变得复杂微妙起来;同时,你也没法将有限的物质压缩进无限小的体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