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末菲模型

                     

贡献者: fengdalizzz; addis

   虽然德鲁特模型在电子的声、光和热导率方面解释得比较好,但其在解释电子比热时却遇到了困难。

   根据经典的能均分定理,金属电子气中每个电子的平均内能为 $3k_BT/2$,对热容的贡献为 $3k_B/2$,然而实验中的电子热容几乎测不到,只有德鲁特模型给出的 1%左右,而且与温度密切相关。

图
图 1:常见金属热容随温度的变化

   解释这个现象需要用到索菲亚模型。

1. 基本假设

  1. 独立电子近似(Independent electron approximation):电子之间不会相遇,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
  2. 自由电子近似:相对电子而言,晶体中的离子的运动忽略不计,同时也忽略电子与离子的库伦力作用。
  3. 不碰撞假设:电子以物质波的形式存在,并且不会与离子碰撞。
  4. 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是费米子,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

2. k 动量空间

   根据上面的假设,我们可以写出电子满足的薛定谔方程:

\begin{equation} -\frac{\hbar^2}{2m}\nabla^2\psi=E\psi~, \end{equation}
方程的解是平面波 $\psi=Ae^{i \boldsymbol{\mathbf{k}} \cdot \boldsymbol{\mathbf{r}} }$。

   为了使平面波函数归一,我们将电子限定在一个 $L^3$ 中的正方形盒子中,考虑到固体中含有大量的电子,含有大量重复的这种小盒子,所以我们认为盒子中的波函数满足周期性边界条件,即:

\begin{equation} \psi( \boldsymbol{\mathbf{r}} )=\psi( \boldsymbol{\mathbf{r}} +Le_x)=\psi( \boldsymbol{\mathbf{r}} +Le_y)=\psi( \boldsymbol{\mathbf{r}} +Le_z)~. \end{equation}
所以最终的波函数为 $\psi=L^{-3/2}e^{i \boldsymbol{\mathbf{k}} \cdot \boldsymbol{\mathbf{r}} }$,其中 $ \boldsymbol{\mathbf{k}} $ 满足:
\begin{equation} \left (k_x, k_y, k_z\right )=\frac{2\pi}{L}\left(n_x, n_y, n_z\right )~. \end{equation}
能量 $E$ 满足:
\begin{equation} E=\frac{\hbar ^2 k^2}{2m}~. \end{equation}
可以这么理解,每一个电子的波函数中的 $ \boldsymbol{\mathbf{k}} $ 是分立的,对应下列图片中的一个小格子。当格子足够密集时,所有能量相等的电子则可以近似对应一个 $ \boldsymbol{\mathbf{k}} $ 空间中的球面。

图
图 2:k 动量空间

3. 费米分布和费米能

   由于电子是费米子,自由电子不能处在同一个状态内,即上述的 k 动量空间中一个格子内不能有超过 2 个电子("2"是来自于电子自旋),热力学统计给出一定温度下电子的分布有:

\begin{equation} f(E)=\left ( \exp\left(\frac{E-\mu}{k_B\ T}\right) +1\right )^{-1} \in[0,1]~, \end{equation}
表征某个能量值下电子的存在几率。由于能量 $E$ 是 $ \boldsymbol{\mathbf{k}} $ 的函数,那么其自然也表明是否有电子处在某个特定的 $ \boldsymbol{\mathbf{k}} $ 上。那么总的电子数就是 $N=\textstyle \sum_{ \boldsymbol{\mathbf{k}} }2\ f( \boldsymbol{\mathbf{k}} )$。总的能量就是 $E_{sum}=\textstyle \sum_{ \boldsymbol{\mathbf{k}} }2\ E( \boldsymbol{\mathbf{k}} )f( \boldsymbol{\mathbf{k}} )$。

   其中 $\mu$ 是化学势,其与电子总数有关,随温度缓慢变化。$\mu (T=0K)$ 称为费米能 $E_F$.

   $T=0K$ 时的情况非常特殊。我们先来考虑 $T=0K$ 时的情况来理解函数 $f(E)$。$T=0K$ 时的函数是一个阶跃函数: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f(E)=1& & (E<\mu) \\ f(E)=0& & (E>\mu)~. \end{aligned} \end{equation}
这表明电子会占满能量小于 $\mu$ 的所有格子。实验测得 $\mu(T=0K)$,即 $E_F$,大致在 2~10eV 之间,而室温 300K 对应的能量 $k_BT\approx2.59*10^{-2}\ eV$,远远小于 $E_F$ 的尺度,而前面提到 $\mu$ 是随温度缓慢变化的,则可以画出室温 300K 时的电子分布(假设 $E_F=3\ eV$):

图
图 3:电子随能量的分布

   可以发现,图像中只是 $E_F$ 附近的电子分布出现了变化,则可以推断,电子的热力学性质大致都是 $E_F$ 附近的电子分布变化导致的。

4. 求和与积分的转换、态密度

   前面提到,电子总数和总能量有:

\begin{equation} E_{sum}=\textstyle \sum_{ \boldsymbol{\mathbf{k}} }2\ E( \boldsymbol{\mathbf{k}} )f( \boldsymbol{\mathbf{k}} )~,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N=\textstyle \sum_{ \boldsymbol{\mathbf{k}} }2\ f( \boldsymbol{\mathbf{k}} )~. \end{equation}

   为了能计算出电子总数与总能量的表达式,我们需要把求和形式变成积分形式。做一个简单的移动:

\begin{equation} \iiint g( \boldsymbol{\mathbf{k}} )\,dk_x\,dk_y\,dk_z=dk_x\,dk_y\,dk_z\,\sum g( \boldsymbol{\mathbf{k}} )~. \end{equation}
从图 2 就可以看出,有 $dk_x\,dk_y\,dk_z=(\frac{2\pi}{L})^3$。 所以当 L 的尺度足够大,即 $(\frac{2\pi}{L})^3$ 的尺度足够小时,我们就能有:
\begin{equation} E_{sum}=\textstyle \sum_{ \boldsymbol{\mathbf{k}} }2\ E( \boldsymbol{\mathbf{k}} )f( \boldsymbol{\mathbf{k}} )=(\frac{L}{2\pi})^3\,2 \int_{ \boldsymbol{\mathbf{k}} }E( \boldsymbol{\mathbf{k}} )f( \boldsymbol{\mathbf{k}} )d^3k~,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N=\textstyle \sum_{ \boldsymbol{\mathbf{k}} }2\ f( \boldsymbol{\mathbf{k}} )=(\frac{L}{2\pi})^3\,2 \int_{ \boldsymbol{\mathbf{k}} }f( \boldsymbol{\mathbf{k}} )d^3k~. \end{equation}
由于 $E( \boldsymbol{\mathbf{k}} )$ 和 $f( \boldsymbol{\mathbf{k}} )$ 与 k 的方向是无关的,所以上述的积分还可以再次简化成:
\begin{equation} E_{sum}=(\frac{L}{2\pi})^3\,2\int d\Omega \int E(k)f(k)k^2dk=\frac{L^3}{\pi^2} \int E(k)f(k)k^2dk~,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N=(\frac{L}{2\pi})^3\,2\int d\Omega \int f(k)k^2dk=\frac{L^3}{\pi^2}\int f(k)k^2dk~. \end{equation}
借助 $E=\frac{\hbar^2}{2m}k^2$,可以继续化简式子变成:
\begin{equation} E_{sum}=L^3 \int E\,f(E)\,\frac{\sqrt{2m^3}}{\pi^2\hbar^3}\sqrt{E}dE~,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N=L^3 \int f(E)\,\frac{\sqrt{2m^3}}{\pi^2\hbar^3}\sqrt{E}dE~, \end{equation}
这样就能直接在 E 空间上积分了。此外,可以定义态密度:
\begin{equation} g(E)=\frac{\sqrt{2m^3}}{\pi^2\hbar^3}\sqrt{E}~. \end{equation}
其表征 dE 范围内的量子态数目(即 k 空间中格子的数目 X2)。

5. 积分形式

   电子数密度 $N/L^3$ 和单位体积电子气总能量 $E_{sum}/L^3$ 都有一个共同形式:

\begin{equation} \int_0^{\infty} dE\,f(E)h(E)~. \end{equation}
设 $h(E)$ 的原函数为 $Q(E)$,即 $Q(E)=\int_0^E d\epsilon\,h(\epsilon)$,则 $h(E)=Q^\prime(E)$,则有:
\begin{equation} \int_0^{\infty} dE\,f(E)h(E)=\int_0^{\infty} f(E)dQ(E)= f\,Q\bigg|_0^\infty-\int_0^{\infty} Q(E)f^\prime (E)dE~. \end{equation}
其中因为 $Q(0)=0$ 和 $f(\infty)=0$($e^{-\infty}$ 级的无穷小比 $1/Q(\infty)$ 更高阶),所以 $f\,Q\bigg|_0^\infty=0-0=0$,所以有:
\begin{equation} \int_0^{\infty} dE\,f(E)h(E)=-\int_0^{\infty} dE\,Q(E)f^\prime (E)~. \end{equation}
我们记得 $f(E)$ 为:
\begin{equation} f(E)=\left ( \exp\left(\frac{E-\mu}{k_B\ T}\right) +1\right )^{-1}~. \end{equation}
令 $x=\frac{E-\mu}{k_B\,T}$,则 $-f^\prime(E)$ 为:
\begin{equation} -f^\prime(E)=\frac{(k_BT)^{-1}}{(e^{x/2}+e^{-x/2})^2}~. \end{equation}
画出 $-f^\prime(E)$ 图像,可以发现其在 $E=\mu$ 附近外都非常接近 0,类似一个 $\delta$ 函数(假设 $\mu=3eV$,室温下):

图
图 4:函数性质

   所以可以将式 19 的积分下限变成 $-\infty$,将 $Q(E)$ 在 $E=\mu$ 处进行泰勒展开,保留到二阶项:

\begin{equation} Q(E)\approx Q(\mu)+Q^\prime (\mu)(E-\mu)+\frac{1}{2}Q''(\mu)(E-\mu)^2~. \end{equation}
再代回到之前的式 19 ,有: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int_0^{\infty} dE\,f(E)h(E)=\\ &-Q(\mu)\int_{-\infty}^{\infty}f'(E)dE+Q'(\mu)k_B\,T\int_{-\infty}^{\infty}dx\frac{x}{(e^{x/2}+e^{-x/2})^2}\\ &+\frac{1}{2}Q''(\mu)(k_B\,T)^2\int_{-\infty}^{\infty}dx\frac{x^2}{(e^{x/2}+e^{-x/2})^2}~. \end{aligned} \end{equation}

   等号右边第一项即 $-Q(\mu)\cdot f(E)\bigg|_{-\infty}^\infty=Q(\mu)$,右边第二项是奇函数的对称区间积分,所以为零,右边第三项是特殊函数的积分,结果为 $\frac{\pi^2}{6}Q''(\mu)(k_B\,T)^2$。所以总的结果为:

\begin{equation} \int_0^{\infty} dE\,f(E)h(E)=Q(\mu)+\frac{\pi^2}{6}Q''(\mu)(k_B\,T)^2~. \end{equation}

6. 电子气热性质

   终于谈到电子气的热性质了。令 $Q(E)=\int_0^{E} g(\epsilon)d\epsilon$ 代入式 24 ,则有:

\begin{equation} \rho=N/L^3=\int_0^{\infty} dE\,f(E)g(E)=\int_0^{\mu} g(\epsilon)d\epsilon+\frac{\pi^2}{6}g'(\mu)(k_B\,T)^2~. \end{equation}
而 $g(E)=\frac{\sqrt{2m^3}}{\pi^2\hbar^3}\sqrt{E}=C\sqrt{E}$,那么积分就有一个简单的结果:
\begin{equation} \rho=\frac{2}{3}C\mu\sqrt{\mu}+\frac{\pi^2}{6}\frac{C}{2\sqrt{\mu}}(k_B\,T)^2~. \end{equation}
在非相对论条件下,改变温度,$\rho$ 不应该变化,则有:
\begin{equation} 0=C\sqrt{\mu}\frac{\partial \mu}{\partial T} -\frac{\pi^2}{6}\frac{C}{4\mu\sqrt{\mu}}\frac{\partial \mu}{\partial T}(k_B\,T)^2+\frac{\pi^2}{6}\frac{C}{\sqrt{\mu}}k_B^2 T~. \end{equation}
令 $T=0$,则可以得到 $\frac{\partial \mu}{\partial T}\bigg|_{T=0}=0$。 再求一次偏导,同样令 T=0,记得 $\mu(T=0)=E_F$,则有:
\begin{equation} 0=C\sqrt{E_F}\frac{\partial ^2\mu}{\partial\, T^2}\bigg|_{T=0}+\frac{\pi^2}{6}\frac{C}{\sqrt{E_F}}k_B^2~, \end{equation}
则有 $\frac{\partial ^2\mu}{\partial\, T^2}\bigg|_{T=0}=-\frac{\pi^2}{6}\frac{k_B^2}{E_F}$。 将 $\mu$ 在 $T=0$ 处进行泰勒展开,保留到二阶,即有:
\begin{equation} \mu\approx E_F\left(1-\frac{\pi^2}{12}(\frac{k_B\,T}{E_F})^2\right)~. \end{equation}
引入费米温度 $T_F$,满足 $k_B\,T_F=E_F$,则:
\begin{equation} \mu\approx E_F\left(1-\frac{\pi^2}{12}(\frac{T}{T_F})^2\right)~. \end{equation}
典型的费米温度 $T_F$ 的量级为 $10^4\thicksim 10^5$K,远远高于室温 300K,故化学势 $\mu$ 在室温下仅偏离 $E_F$ 约 $10^{-4}$,这验证了我们之前在第三节的说法。

   令 $Q(E)=\int_0^{E} \epsilon g(\epsilon)d\epsilon$ 代入式 24 ,则有:

\begin{equation} u=E_{sum}/L^3=\int_0^{\infty} dE\,f(E)g(E)E=Q(\mu)+\frac{\pi^2}{6}Q''(\mu)(k_B\,T)^2~. \end{equation}
对 $Q(\mu)$ 在 $E=E_F$ 处进行泰勒展开,保留到一阶,并利用式 30 ,有:
\begin{equation} Q(\mu)\approx Q(E_F)+Q'(E_F)(\mu-E_F)=Q(E_F)-\frac{\pi^2}{12}g(E_F)(k_B\,T)^2~, \end{equation}
而 $Q''(\mu)=\mu g'(\mu)+g(\mu)\approx E_Fg'(E_F)+g(E_F)=\frac{3}{2}g(E_F)$. 所以有:
\begin{equation} u=E_{sum}/L^3\approx Q(E_F)+\frac{\pi^2}{6}g(E_F)(k_B\,T)^2~. \end{equation}
那么单位体积热容:
\begin{equation} c_V=\frac{\partial u}{\partial T}=\frac{\pi^2}{3}g(E_F)k_B\,T~. \end{equation}
电子密度:
\begin{equation} \rho=\frac{2}{3}C\mu\sqrt{\mu}+\frac{\pi^2}{6}\frac{C}{2\sqrt{\mu}}(k_B\,T)^2\approx \frac{2}{3}g(E_F)E_F~. \end{equation}
则单个电子的热容即为:
\begin{equation} c=\frac{c_V}{\rho}=\frac{\pi^2}{2}\frac{T}{T_F}k_B~. \end{equation}

   前面提到实验中测得的电子热容是德鲁特模型预言的 $3k_B/2$ 的 1$\%$ 左右,而 $T_F$ 是室温的 100 倍左右,$\frac{\pi^2}{2}\frac{T}{T_F}k_B$ 恰好是 $3k_B/2$ 的 1$\%$ 左右,符合实验结果。同样其也预言温度较低时,固体呈现量子效应,热容随温度大致成线性关系。索末菲模型和德拜 T3 定律一并解释了图 1 中的实验测量结果。


致读者: 小时百科一直以来坚持所有内容免费无广告,这导致我们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选择大量广告以及内容付费等。 因此,我们请求广大读者热心打赏 ,使网站得以健康发展。 如果看到这条信息的每位读者能慷慨打赏 20 元,我们一周就能脱离亏损, 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向所有读者继续免费提供优质内容。 但遗憾的是只有不到 1% 的读者愿意捐款, 他们的付出帮助了 99% 的读者免费获取知识,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