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规划

                     

贡献者: 零穹

预备知识 线性方程组(高中)

   1939 年,苏联数学家 Kantorovich 出版了《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线性规划模型》一书,为列宁格勒胶合板厂的计划任务建立了一个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为用数学方法解决管理并使二者结合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后来,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经济学家 Koopmans 重新独立地研究运输问题,并很快看到了线性规划在经济学中应用的意义。此后线性规划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鉴于他们在线性规划方面的突出贡献,1975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们。1947 年美国数学家 Dantzig 提出了求解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单纯性法,之后线性规划问题在理论上日益成熟,并在实际中日益广泛应用。

   线性规划研究的是在线性不等式或等式限制下,使得某一线性目标取得最大(或最小)的问题。

1. 线性规划

定义 1 线性规划

   若研究的问题可以归结到求解一个关于某些变量的线性函数,使得该函数在变量的某些线性限制条件下,取最大或最小的问题,则称该问题为线性规划模型。设变量有 $n$ 个,并记变量为 $x_1,\cdots,x_n$,所求最大或最小的线性函数为 $z=z(x_1,\cdots,x_n)$,线性限制条件为 $f_i(x_1,\cdots,x_n)\leq(\geq) 0,i=1,\dots,m$,则线性规划模型可写为(s.t. 是 “使得” 的意思):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min(\text{或}\max) \quad z=z(x_1,\cdots ,x_n),\\ &s.t.\quad f_i(x_1,\cdots,x_n)\leq(\text{或}\geq) c_i,\quad i=1,\dots,m. \end{aligned}~ \end{equation}
其中,z 称为目标函数,$x_1,\cdots,x_n$ 称为决策变量,关于 $f_i$ 的不等式或等式称为约束条件, $z,f_i$ 都要求是关于变量 $x_1,\cdots,x_n$ 的线性函数,$c_i$ 是常数。

   由线性规划的定义,线性规划模型式 1 具有很多形式,但是我们总可以将其转化为某一种特定的形式,并只需要对这种形式进行研究。

2. 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

   通常称下面定义的形式为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形式。

定义 2 标准形式

   具有如下形式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称为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形式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min &&z=c_1x_1+\cdots +c_nx_n,\\ &s.t. &&a_{11}x_1+\cdots+a_{1n}x_n=b_1,\\ &&&a_{21}x_1+\cdots+a_{2n}x_n=b_2,\\ &&&\cdots\\ &&&a_{m1}x_1+\cdots+a_{mn}x_n=b_m,\\ &&&x_1\geq0,\cdots,x_n\geq0. \end{aligned}~ \end{equation}

   任何线性规划模型式 1 都可以化为标准型式 2 :若约束条件为 $\sum_{j}^na_{ij} x_i\leq b_i$,则引入 $y_{i}$,从而约束条件等价于

\begin{equation} \sum_{j}^na_{ij} x_i+y_i= b_i,y_i\geq 0.~ \end{equation}
此时 $y_i$ 称为松弛变量

   若约束条件为 $\sum_{j}^na_{ij} x_i\geq 0$,则引入 $y_{i}$,从而约束条件等价于

\begin{equation} \sum_{j}^na_{ij} x_i-y_i= b_i,y_i\geq 0.~ \end{equation}
此时 $y_i$ 称为剩余变量

   若目标函数为 $\max z$,则定义 $z'=-z$,于是目标函数等价于 $\min z'$。

   若某个变量 $x_i$ 无限制,则引入两个变量 $x'_i,x''_i$,从而 $x_i$ 无限制等价于

\begin{equation} x_i=x'_i-x''_i,x'_i\geq0,x''_i\geq0.~ \end{equation}
在标准形式下,使得目标函数最小的变量 $x_1,\cdots,x_n$ 在以变量为的坐标的坐标系下将只能在 “第一象限”。

3. 单纯形法

   首先介绍求解线性规划常用的术语。由于任一的线性规划都可化为标准型,我们讨论标准型。

定义 3 可行解,最优解

   若 $x=(x_1,\cdots,x_n)$ 满足线性规划式 2 的约束条件,则称 $x$ 是线性规划问题式 2 可行解可行点。可行解的全体称作可行域。若不存在满足约束条件的 $x$,则称问题无可行解,简称无解。若对称可行解 $x^*$,使得任意可行解 $x$,都有 $z(x^*)\geq z(x)$,则称 $x$ 为最优解最优点

定理 1 典则形式

   不失一般性,可设标准形式式 2 中的系数矩阵 $A=(a_{ij})$ 的前 $m$ 列线性无关(见证明),则标准形式等价于如下的典则形式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min&&z=-\lambda^T x_N+z_0,\\ &&x_B+C x_N=c,\\ &&x_B,x_N\text{的分量都大于}0. \end{aligned}~ \end{equation}
其中

\begin{aligned} x_B=(x_1,\cdots,x_m)^T,x_N=(x_{m+1},\cdots,x_n)^T,\lambda=(\lambda_{m+1},\cdots,\lambda_{n})^T,c=(c_1,\cdots,c_n)^T. \end{aligned}

   $C$ 是形如 $m\times (n-m)$ 的矩阵。

   证明:式 2 写为矩阵形式:

\begin{equation} z=c^T x, Ax=b,~ \end{equation}
其中 $x=(x_1,\cdots,x_n)^T,A=(a_{ij}),b=(b_1,\cdots,b_n)^T,c=(c_1,\cdots,c_m)^T$。设 $A$ 的秩总为 $m$(否则可将某些约束条件去掉变成这一情形,或者由约束可知问题无解,于是不用讨论),总可以调换式 2 中 $x_i$ 之间的顺序,使得 $A$ 中 $m$ 个线性无关的列在前 $m$ 列。因此,总可以认为矩阵 $A$ 的前 $m$ 列是线性无关的。

   设 $B$ 是 $A$ 的前 $m$ 列构成的矩阵,$N$ 是后 $n-m$ 列构成的矩阵,$x_B=(x_1,\cdots,x_m)^T,x_N=(x_{m+1},\cdots,x_n)^T$。那么有

\begin{equation} (B,N)\begin{pmatrix} x_B\\ x_N \end{pmatrix}=b.~ \end{equation}
即 $Bx_B +Nx_N=b$,从而 $x_B=B^{-1}b-B^{-1}Nx_N$。于是 式 7 等价于
\begin{equation} \begin{aligned} &z=c_B^Tx_B+c_N^Tx_N=c_B^TB^{-1}b+(c_N^T-c_B^TB^{-1}N)x_N,\\ &x_B+B^{-1}Nx_N=B^{-1}b. \end{aligned}~ \end{equation}

   证毕!

定义 4 典则形式,基变量,基本解,检验数

   式 6 称为式 2 典则形式,其中 $x_B$ 称为基变量,对应 $x_N=0$ 的式 6 的解称为基本解,$\lambda$ 的分量称为基本解的检验数,对应基变量的 $A$ 的前 $m$ 列构成的矩阵称为可行基

   注意,基本解只是式 6 的约束条件的解,而不一定是可行解,除非对应的 $x_B=B^{-1}b$ 大于 0。

推论 1 

   线性规划的典则形式式 6 的基本可行解是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是检验数恒小于等于 0。

   证明:充分性:设 $x$ 是任一可行解。那么把它带入标准式和典则式中,即得

\begin{equation} z(x)=-\lambda^T x_N+z_0.~ \end{equation}
而可行解意味着 $x_i\geq0$,因此所有的 $\lambda_i\geq0$ 意味着 $z(x)\geq z_0$,因而基本可行解是最优解。

   必要性:设基本解 $x*$ 是最优解,即 $z(x^*)=z_0$。若 $\lambda_i>0$,则一定存在可行解 $x$,使得 $x$ 中仅 $x_i$ 分量不为 0,而其它分量为 0,并且 $x_i>0$(暂略)。把它带入式 6 ,则得 $z(x)=-\lambda_ix_i+z_0< z_0$。这与 $z_0$ 最小矛盾。

   证毕!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