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蓝道尔(综述)

                     

贡献者: 待更新

   本文根据 CC-BY-SA 协议转载翻译自维基百科 相关文章

图
图 1

   约翰·特顿·兰德尔爵士(Sir John Turton Randall,FRS FRSE,\(^\text{[2]}\)1905 年 3 月 23 日-1984 年 6 月 16 日)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以对腔体磁控管的重大改进而闻名。腔体磁控管是厘米波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时也是微波炉的核心部件。\(^\text{[3][4]}\)

   兰德尔与哈里·布特合作,制造出一种能够以 10 厘米波长发射微波脉冲的电子管。\(^\text{[3]}\) 对于他们发明的重要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分校军事史教授大卫·齐默曼指出:“磁控管依然是所有类型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关键电子管。它不仅通过使我们能够开发机载雷达系统改变了战争进程,它仍然是今天微波炉核心的关键技术。腔体磁控管的发明改变了世界。”\(^\text{[3]}\)

   兰德尔还曾领导伦敦国王学院的团队研究 DNA 的结构。他的副手莫里斯·威尔金斯与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因 DNA 结构的解析获得了 196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其他团队成员还包括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雷蒙德·戈斯林、亚历克斯·斯托克斯和赫伯特·威尔逊,他们都参与了 DNA 结构研究。

1. 教育与早年生活

   约翰·兰德尔于 1905 年 3 月 23 日出生在兰开夏郡纽顿利威洛斯,是悉尼·兰德尔(Sidney Randall,苗圃及种子商人)与其妻汉娜·考利(Hannah Cawley,约翰·特顿[John Turton]之女,后者是当地煤矿经理)唯一的儿子,也是三名孩子中的长子。\(^\text{[2]}\) 他在阿什顿因梅克菲尔德(文法学校和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接受教育,1925 年获得物理学一级荣誉学位和毕业奖学金,1926 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text{[2]}\)

   1928 年,他与多丽丝·达克沃斯结婚。

2. 职业与研究

   1926 年至 1937 年间,兰德尔在通用电气公司位于温布利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他在为放电灯研发发光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积极研究这些发光机制。\(^\text{[2]}\)

   到 1937 年,他已被公认为英国该领域的领先研究者,并获得了伯明翰大学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在马克·奥利芬特领导的物理系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合作,研究磷光的电子陷阱理论。\(^\text{[5][6][7][8]}\)

磁控管

图
图 2:伯明翰大学彭廷物理楼

   当战争在 1939 年爆发时,英国海军部找到奥利芬特,探讨是否有可能建造一种能在微波频率下工作的无线电发射源。这类系统能够使雷达探测到小型物体,例如潜艇的潜望镜。当时在萨福克海岸博兹西庄园的空军部雷达研究人员也表达了对 10 厘米波段系统的兴趣,因为这将大幅减小发射天线的尺寸,使其能够更轻松地安装在飞机机头,而不像现有系统那样需要安装在机翼和机身上。\(^\text{[9]}\)

图
图 3:原始的六腔磁控管

   奥利芬特开始使用速调管开展研究,这是一种由拉塞尔和西格德·瓦里安在 1937 年至 1939 年间发明的设备,也是当时唯一已知能够高效产生微波的系统。然而,当时的速调管功率非常低,奥利芬特的工作重点是大幅提高其输出功率。如果这项工作成功,就会产生一个次要问题:速调管仅是放大器,因此需要一个低功率的信号源供其放大。奥利芬特指派兰德尔和哈里·布特解决微波振荡器的研制问题,让他们探索使用微型巴克豪森–库尔茨管作为信号源,这种设计已用于超高频(UHF)系统。他们的研究很快表明,这种管在微波频率范围内无法带来改进。\(^\text{[10]}\) 速调管研究很快遇到瓶颈,研制出的设备只能产生约 400 瓦的微波功率,这仅够用于测试,但远远达不到用于实际雷达系统所需的数千瓦功率水平。

   1939 年 11 月,由于没有其他项目需要负责,兰德尔和布特开始考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当时已知的另一种微波设备是分阳极磁控管,这种设备能够产生少量功率,但效率低下,且输出通常比速调管更低。然而,他们注意到这种设备相较于速调管有一个巨大优势:速调管的信号依赖于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流,而电子枪的电流能力决定了设备最终能处理的功率上限。相比之下,磁控管使用的是普通的热阴极灯丝阴极,这种系统已被广泛用于产生数百千瓦功率的无线电系统中。这似乎为实现更高功率提供了更可行的途径。\(^\text{[10]}\)

   现有磁控管的问题不在于功率,而在于效率。在速调管中,电子束会穿过一个金属盘状谐振腔,谐振腔的机械结构会影响电子,使其加速和减速,从而释放出微波。这种方法效率较高,功率受限于电子枪。而在磁控管中,谐振腔被两块带相反电荷的金属板取代,通过磁场使电子在板间运动以实现交替加速。这种方式在理论上对可加速电子数量没有限制,但微波释放过程的效率极低。

   随后,两人开始考虑:如果将磁控管的两块金属板替换为谐振腔,会发生什么情况?这实际上是将现有的磁控管和速调管概念结合起来。与传统磁控管一样,磁场会使电子沿圆形轨道运动,使它们依次经过各个谐振腔,从而比使用金属板时更高效地产生微波。他们回忆起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曾使用金属线圈作为谐振腔(不同于速调管中的盘状谐振腔),这使他们想到可以在磁控管中心周围放置多个谐振腔。更重要的是,这些线圈的数量和尺寸在理论上没有真正限制。通过将线圈延伸成圆筒,可以显著提高系统功率,而功率承载能力则取决于电子管的长度。增加谐振腔数量还可以提高效率,因为每个电子在运动轨道中能与更多谐振腔发生作用。唯一的实际限制来自所需的频率和电子管的物理尺寸。\(^\text{[10]}\)

   使用常见实验室设备研发的第一个磁控管由一个铜块制成,铜块上钻有六个孔以形成谐振回路,然后将其放入钟罩中抽真空,再将其置于他们能找到的最大马蹄形磁铁的磁极之间。1940 年 2 月,首次测试新型腔体磁控管时产生了 400 瓦功率,且在一周内功率提升至超过 1000 瓦。\(^\text{[10]}\) 随后,这一设计展示给了 GEC 的工程师,并请他们协助进一步改进。GEC 引入了多种工业新方法来更好地密封电子管和改善真空环境,同时增加了带氧化物涂层的新型阴极,使其能够承载更大的电流。这些改进使功率提升至 10 千瓦,与当时现有雷达系统中使用的传统电子管系统功率相当。磁控管的成功彻底革新了雷达的发展,自 1942 年起几乎所有新型雷达设备均开始采用磁控管。

   1943 年,兰德尔离开奥利芬特位于伯明翰的物理实验室,前往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任教一年。1944 年,兰德尔被任命为圣安德鲁斯大学自然哲学教授,并开始在一笔海军部小额资助下(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合作)筹划生物物理研究项目。\(^\text{[11]}\)

伦敦国王学院

   1946 年,兰德尔被任命为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主任。随后,他转任国王学院威特斯通物理学讲席教授,在那里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设立了生物物理研究部门,由兰德尔担任主任(现称为国王学院兰德尔细胞与分子生物物理中心)。在他担任主任期间,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雷蒙德·戈斯林、莫里斯·威尔金斯、亚历克斯·斯托克斯和赫伯特·R·威尔逊在此进行的实验工作,最终促成了 DNA 结构的发现。他将雷蒙德·戈斯林分配给富兰克林作为博士研究生,共同使用 X 射线衍射研究 DNA 结构。\(^\text{[12]}\) 根据戈斯林回忆,约翰·兰德尔在推动双螺旋结构研究中的作用不容低估。戈斯林对此深有感触,以至于在 2013 年 DNA 双螺旋发现 60 周年纪念期间,他专门致信《泰晤士报》表达这一观点。\(^\text{[13]}\) 兰德尔坚信 DNA 承载着遗传密码,并组建了跨学科团队以证明这一点。正是兰德尔指出,由于 DNA 主要由碳、氮和氧组成,与照相机中空气中的原子成分基本相同,因此会导致 X 射线发生漫反射,导致底片曝光发雾。为此,他指示戈斯林使用氢气置换相机内的空气以避免这一问题。\(^\text{[13]}\)

   1962 年,莫里斯·威尔金斯与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已于 1958 年因癌症去世。

   除了 X 射线衍射研究之外,该研究部门还开展了由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组成的广泛研究项目。通过使用新型光学显微镜,他们于 1954 年提出了肌肉收缩的滑动丝机制这一重要假说。兰德尔还成功推动了国王学院生物科学教学的整合。\(^\text{[2]}\)

   1951 年,他亲自领导组建了一个大型跨学科团队,专门研究结缔组织蛋白胶原的结构和生长。他们的研究有助于阐明胶原分子的三链结构。兰德尔本人专注于电子显微镜的使用,首先研究精子的精细结构,随后重点转向胶原的研究。\(^\text{[2]}\)1958 年,他发表了一项关于原生动物结构的研究。\(^\text{[2]}\) 他还组建了一个新研究小组,以原生动物纤毛作为模式系统,通过关联突变体的结构与生化差异来分析形态发生过程。

个人生活与晚年

   兰德尔于 1928 年与多丽丝结婚,她是煤矿测量员乔赛亚·约翰·达克沃斯的女儿。\(^\text{[2]}\) 他们于 1935 年育有一子,名为克里斯托弗。\(^\text{[2]}\)

   1970 年,他搬到爱丁堡大学工作,并在那里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应用多种新的生物物理方法,例如在重水离子溶液中对蛋白质晶体进行相干中子衍射研究,通过中子衍射和散射研究各种生物大分子问题,如蛋白质残基与氘之间的质子交换过程。

荣誉与奖项

图
图 4:伯明翰大学——彭廷物理楼——蓝色纪念牌

3. 参考文献

  1. Wilkins, Maurice Hugh Frederick(1940 年)。《磷光衰减定律与固体中的电子过程》。ethos.bl.uk(博士论文)。伯明翰大学。OCLC 911161224。
  2. Wilkins, M. H. F.(1987 年)。“约翰·特顿·兰德尔,1905 年 3 月 23 日-1984 年 6 月 16 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传记回忆录》,第 33 卷:493–535。doi:10.1098/rsbm.1987.0018。JSTOR 769961。PMID 11621437。S2CID 45354172。
  3. “改变世界的公文包”,BBC,2017 年 10 月 20 日。
  4. “关键参与者:J. T. Randall – 莱纳斯·鲍林与 DNA 竞赛:文献历史”,osulibrary.oregonstate.edu。
  5. Garlick, G. F. J.; Wilkins, M. H. F.(1945 年)。“短周期磷光与电子陷阱”,《皇家学会会刊 A:数学、物理与工程科学》,第 184 卷(999 期):408–433。Bibcode:1945RSPSA.184..408G。doi:10.1098/rspa.1945.0026。ISSN 1364-5021。
  6. Randall, J. T.; Wilkins, M. H. F.(1945 年)。“磷光与电子陷阱 I:陷阱分布研究”,《皇家学会会刊 A》,第 184 卷(999 期):365–389。Bibcode:1945RSPSA.184..365R。doi:10.1098/rspa.1945.0024。ISSN 1364-5021。
  7. Randall, J. T.; Wilkins, M. H. F.(1945 年)。“磷光与电子陷阱 II:长周期磷光的解释”,《皇家学会会刊 A》,第 184 卷(999 期):390–407。Bibcode:1945RSPSA.184..390R。doi:10.1098/rspa.1945.0025。ISSN 1364-5021。
  8. Randall, J. T.; Wilkins, M. H. F.(1945 年)。“多种固体的磷光研究”,《皇家学会会刊 A》,第 184 卷(999 期):347–364。Bibcode:1945RSPSA.184..347R。doi:10.1098/rspa.1945.0023。ISSN 1364-5021。
  9. Bowen, Edward George(1998 年)《雷达岁月》,CRC 出版社,第 143 页,ISBN 978-0-7503-0586-0。
  10. Boot, H. A. H.; Randall, J. T.(1976 年)。“腔体磁控管的历史注记”,《IEEE 电子器件汇刊》,第 23 卷(第 7 期):724。Bibcode:1976ITED...23..724B。doi:10.1109/T-ED.1976.18476。
  11. “细胞:剖析新解剖学”,伦敦国王学院。2016 年 3 月 18 日归档,2016 年 1 月 19 日检索。
  12. 见兰德尔致富兰克林的信件。
  13. Attar, Naomi(2013 年 4 月 25 日),“雷蒙德·戈斯林:让基因结晶的人”,《基因组生物学》,第 14 卷(4 期):402。doi:10.1186/gb-2013-14-4-402。PMC 3663117。PMID 23651528。
  14. “约翰·特顿·兰德尔”(1938 年),曼彻斯特大学理学院档案,系列:D.Sc. 考官报告,1909 年至 1949 年。英国曼彻斯特牛津路: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曼彻斯特大学。2020 年 3 月 1 日检索。

4. 延伸阅读

5. 外部链接


致读者: 小时百科一直以来坚持所有内容免费无广告,这导致我们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选择大量广告以及内容付费等。 因此,我们请求广大读者热心打赏 ,使网站得以健康发展。 如果看到这条信息的每位读者能慷慨打赏 20 元,我们一周就能脱离亏损, 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向所有读者继续免费提供优质内容。 但遗憾的是只有不到 1% 的读者愿意捐款, 他们的付出帮助了 99% 的读者免费获取知识,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