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解线性方程组(进阶)

                     

贡献者: addis

预备知识 数值解线性方程组(入门)

  1上一节我们介绍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方法:高斯消元法和 LU 分解。然而,由于篇幅原因,我故意遗留了一个很关键的点,这一节我们就来仔细讨论一下。首先,看下面的例子:

例子 1

   求解线性方程组 $Ax=b$ ,其中 $A=\begin{bmatrix} \epsilon & 1\\ 1 & 1 \end{bmatrix}$ , $b=\begin{bmatrix} 1\\ 2 \end{bmatrix}$ 。很简单的可以求出解为: $x_1=\frac{1}{1-\epsilon}$,$x_2=\frac{1-2\epsilon}{1-\epsilon}$。

   如果按照上一节中高斯消元的求解步骤,并考虑一个特殊情况 $\epsilon=10^{-17}$

  1. 对 $A$ 进行 LU 分解,可以得到 $L=\begin{bmatrix} 1& 0\\ \frac{1}{\epsilon} & 1 \end{bmatrix}$ , $U=\begin{bmatrix} \epsilon & 1\\ 0 & 1-\frac{1}{\epsilon} \end{bmatrix}$。
  2. 求解 $Ly=b$ ,即 $\begin{bmatrix} 1& 0\\ \frac{1}{\epsilon} & 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y_1\\ y_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1\\ 2 \end{bmatrix}$ ,依次得到 $y_1=1$ $y_2=2-\frac{1}{\epsilon}$ 。但是,由于 机器精度的原因,计算机在这个浮点运算过程中会得到 $y_2=-10^{17}$ 。关于机器精度,可以参考 “计算机算数”。当然,这个结果和 $y_2$ 的精确解差距不大,还是可以接受的。
  3. 求解 $Ux=y$ ,即 $\begin{bmatrix} \epsilon& 1\\ 0 &1-\frac{1}{\epsilon}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1\\ x_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1\\ 2-\frac{1}{\epsilon} \end{bmatrix}$ ,可以得到 $x_2=\frac{2-\frac{1}{\epsilon}}{1-\frac{1}{\epsilon}}$ 。即使我们不使用上面一步得到的 $y_2=-10^{17}$ ,这里也会继续因为机器误差解得 $x_2=1$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尝试直接用计算机验证这个浮点运算的结果。代入求解 $x_1$ ,即 $\epsilon x_1+1=1$ 。那么,最终的解为 $x_1=0$ ! 而如果我们用计算机直接运算之前的解析解表达式,可以得到 $x_1=1$ 。显然,这才是机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正确解。

   当然,如果你是用 Matlab 或者 Python 自带的线性方程组求解器来求解上面的问题,并不会得到 $x_1=0$ 这样的错误解。

解释

   事实上,问题出在了我们的高斯消元算法上,这个算法目前还并不完整。我们在前一节讨论的整个算法都是基于解析过程,也就是说,假设所有的运算过程都是精确完成的,没有任何误差。但是,在浮点数运算中,这个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机器误差会伴随着每一步运算。而且,随着问题的复杂度增加,运算量加大,机器误差会不断积累。因此,科学计算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控制误差,使其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

改进

   那么,如何完善我们的 LU 分解算法呢?我们不妨尝试在分解之前,将 $A$ 的两行对调,同样,为了结果的一致性, $b $ 的两行也要对换。这样得到的新的 LU 分解结果也和之前的有所变化: $\bar{L}=\begin{bmatrix} 1& 0\\ {\epsilon} & 1 \end{bmatrix}$ , $\bar{U}=\begin{bmatrix} 1& 1\\ 0 & 1-{\epsilon} \end{bmatrix}$ 。继续按照前面例子中的求解过程,可以得到 $\begin{bmatrix} 1& 1\\ 0 &1-{\epsilon}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1\\ x_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2\\ 1-2{\epsilon} \end{bmatrix}$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按照上面例子的三步,自己算一遍。)这样,当 $\epsilon=10^{-17}$ 时, $x_1=1$ , $x_2=1$ ,非常接近解析解。

分析

   我们将这个对调两行的过程用矩阵乘法的形式表示,即 $PAx=Pb$ ,其中 $P=\begin{bmatrix} 0&1\\\ 1&0 \end{bmatrix}$ 。因此,我们改进后得到的 LU 分解事实上就是 $\bar{L}\bar{U}=PA$ 。

   那为何这样的对调之后,运算误差就被有效的控制住了呢?为此,我们要回到高斯消元的基础思路:

for k=1:n-1
    if a(k,k) not 0
        for i=k+1:n
            L(i,k) = a(i,k)/a(k,k)
        end
        for j=k+1:n
            for i=k+1:n
                a(i,j) = a(i,j)-L(i,k)*a(k,j)
            end
        end
    end
end

   对于第 $k$ 步,将 $A$ 的第 $k$ 行乘以一个系数使其可以正好消去下面各行($i=k+1,...,n$)的第 $k$ 列的元素,这个系数应为 $\frac{a_{i,k}}{a_{k,k}}$ ,注意这个系数在消元的过程中会乘以 $A$ 的第 $k $ 行中每一个元素。如果这个系数大于 1,则第 $k $ 行中元素的机器误差会被放大,反之则会被缩小。前面的例子 1 正是因为消元系数 $\frac{a_{2,1}}{a_{1,1}}=\frac{1}{\epsilon}=10^{17}$ ,因此将机器误差放大。

解决

   那么,如果我们可以在每一步消元时,都让这个系数 $\frac{a_{i,k}}{a_{k,k}}$ 小于 1,那么就可以保证机器误差至少不会由于上面的原因被放大。这也正是 改进办法可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交换了两行,使得这个消元系数由原来的 $10^{17}$ 变成了 $10^{-17}$ 。这类方法被称作 pivoting(中文翻译似乎叫寻找主元法)。

   当然,pivoting 的策略有很多,包括完全 pivoting 和部分 pivoting

   完全 pivoting,就是在第 $k$ 步开始以前,找到第 $k$ 到 $n$ 行第 $k$ 到 $n$ 列元素中最大的那一个,通过一次行交换和一次列交换将它和 $a_{k,k}$ 互换,然后进行消元。

   部分 pivoting,仅仅在第 $k$ 列或者第 $k$ 行中寻找最大的元素。

   事实上,这些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了几乎所有软件包的 LU 分解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看 Matlab 的 lu 函数(文档)和 scipy 的 linalg.lu 函数(文档)。它们不仅会求出 $L$ 和 $U$,还会给出相应的 $P$ 矩阵。


1. ^ 本文经作者同意转载自知乎专栏 《科学计算》,格式有少量修改。


致读者: 小时百科一直以来坚持所有内容免费,这导致我们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选择大量广告以及内容付费等。 因此,我们请求广大读者热心打赏 ,使网站得以健康发展。 如果看到这条信息的每位读者能慷慨打赏 10 元,我们一个星期内就能脱离亏损, 并保证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向所有读者继续免费提供优质内容。 但遗憾的是只有不到 1% 的读者愿意捐款, 他们的付出帮助了 99% 的读者免费获取知识,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