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赫兹(综述)

                     

贡献者: 待更新

   本文根据 CC-BY-SA 协议转载翻译自维基百科相关文章

图
图 1:赫兹在 1925 年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德语:[ˈɡʊs.taf ˈluːt.vɪç hɛʁt͡s] ⓘ;1887 年 7 月 22 日-1975 年 10 月 30 日)\(^\text{[2]}\) 是德国的原子物理学家,他与詹姆斯·弗兰克共同获得了 19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其发现了电子与原子碰撞的规律”。

1. 生平

   赫兹出生于汉堡,父母分别是奥古斯特(婚前姓阿尔宁)和律师古斯塔夫·西奥多·赫兹(1858-1904)\(^\text{[2]}\),他是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兄弟。他在汉堡的约翰修道院学校接受教育,之后在以下大学学习:1906 年至 1907 年间,哥廷根的乔治-奥古斯特大学;1907 年至 1908 年间,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以及 1908 年至 1911 年间,柏林的洪堡大学。1911 年,他在海因里希·鲁本斯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text{[3][4]}\)

   从 1911 年到 1914 年,赫兹是鲁本斯教授在柏林大学的助手。在这段时间里,赫兹与詹姆斯·弗兰克一起进行了关于气体中非弹性电子碰撞的实验,通常称为弗兰克-赫兹实验,\(^\text{[5]}\) 因这一实验,他们共同获得了 19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text{[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赫兹自 1914 年起服役。1915 年,他加入了弗里茨·哈伯的部队,该部队负责使用有毒的氯气作为武器。\(^\text{[7]}\) 赫兹在 1915 年受重伤。1917 年,他返回柏林大学担任私人讲师。1920 年,他在埃因霍温的飞利浦白炽灯厂担任研究物理学家,直到 1925 年。\(^\text{[2]}\)

职业生涯

   1925 年,赫兹成为马丁·路德大学哈雷-威滕贝格分校物理学研究所的正教授和所长。1928 年,他成为柏林工业大学(现为柏林工业大学)实验物理学的正教授及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开发了一种通过气体扩散分离同位素的技术。

   由于赫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服役,他曾一度免受纳粹政策和《恢复公务员法》的影响,但随着政策和法律变得更加严格,到 1934 年底,他被迫辞去柏林工业大学的职务,因为他被归类为 “二级部分犹太人”(他的祖父古斯塔夫·费尔迪南德·赫兹(原名大卫·古斯塔夫·赫兹)(1827-1914)童年时期曾是犹太人,直到全家在 1834 年皈依路德教)。随后,他在西门子公司担任第二研究实验室的所长。在那里,他继续从事原子物理学和超声波的研究,但最终停止了同位素分离方面的工作。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到 1945 年前往苏联。\(^\text{[4][2][9]}\)

在苏联

   “叛逃协议”

   赫兹对自己的安全感到担忧,与他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詹姆斯·弗兰克一样,他正在寻求前往美国或其他任何德国以外的地方。因此,他与三位同事达成了协议:曼弗雷德·冯·阿尔登,私人实验室 “电子物理学研究实验室” 主任;彼得·阿道夫·蒂森,柏林洪堡大学的正教授及凯瑟·威廉姆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KWIPC)在柏林达赫姆的所长;以及马克斯·福尔默,柏林工业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的正教授和所长。\(^\text{[10]}\) 该协议的内容是,谁先与苏联取得联系,谁就代表其他人发声。协议的目标有三个:(1)防止他们的研究所遭受掠夺,(2)尽量减少工作中断,(3)保护他们免受因过去政治行为的起诉。\(^\text{[1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蒂森是纳粹党成员,并有共产主义联系。\(^\text{[12]}\)

   参与苏联核武器计划

   1945 年 4 月 27 日,蒂森与一名苏联军队上校共同乘装甲车到达冯·阿尔登的研究所,该上校也是一名苏联著名化学家。\(^\text{[13]}\) 所有四位协议成员都被带到了苏联。赫兹被任命为阿古杰里研究所的负责人,阿古杰里位于苏胡米东南约 10 公里,是古尔里普斯的郊区。\(^\text{[13][14]}\) 赫兹领导的 G 研究所负责的课题包括:(1)通过惰性气体流中的扩散分离同位素,赫兹为此项目的负责人;(2)开发冷凝泵,尤斯图斯·缪伦福特为负责人;(3)设计和制造用于确定铀同位素组成的质谱仪,维尔纳·舒策为负责人;(4)开发无框(陶瓷)扩散隔板用于过滤器,赖因霍尔德·赖希曼为负责人;(5)开发扩散级联的稳定性和控制理论,海因茨·巴尔维希为负责人。\(^\text{[13][15]}\)

   巴尔维希曾是赫兹在西门子公司的副手。\(^\text{[16]}\)G 研究所的其他成员包括维尔纳·哈特曼和卡尔-弗朗茨·兹尔克。\(^\text{[17]}\) 曼弗雷德·冯·阿尔登被任命为 A 研究所的负责人。冯·阿尔登的 A 研究所的目标包括:(1)同位素的电磁分离,冯·阿尔登为负责人;(2)制造用于同位素分离的多孔屏障的技术,彼得·阿道夫·蒂森为负责人;(3)铀同位素分离的分子技术,马克斯·斯廷贝克为负责人。

   在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第一次会议中,冯·阿尔登被要求参与制造原子弹,但他很快意识到,参与此项目将禁止他返回德国,于是他提出同位素浓缩作为目标,最终获得同意。

   苏胡米的研究

   到 1940 年代末,几乎有 300 名德国人在该研究所工作,但这还不是全部工作人员。\(^\text{[13][14]}\)A 研究所被用作苏胡米物理技术研究所的基础,该所位于苏胡米的一个郊区——西诺普。冯尔默前往莫斯科的第九科学研究所(NII-9)\(^\text{[18]}\),并获得了一个设计局,负责重水生产的工作。在 A 研究所,蒂森成为了制造用于同位素分离的多孔屏障技术的负责人。\(^\text{[13]}\)

   1949 年,包括赫兹、蒂森和巴尔维希在内的六位德国科学家受邀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44(负责铀浓缩)进行咨询。该工厂比美国的橡树岭气体扩散工厂规模小,铀浓缩度只有预期 90%以上的一半多一点。\(^\text{[19]}\)

   1950 年后,赫兹搬到了莫斯科。1951 年,赫兹与巴尔维希一起获得了斯大林奖二等奖。\(^\text{[13]}\) 同年,詹姆斯·弗兰克与赫兹共同获得了德国物理学会的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赫兹一直留在苏联,直到 1955 年。\(^\text{[4]}\)

   返回东德

   从苏联回国后,赫兹成为了莱比锡大学的正教授。从 1955 年到 1967 年,他还担任德国民主共和国(GDR)物理学会主席;1967 年到 1975 年,他担任荣誉主席。\(^\text{[6]}\)

个人生活

   古斯塔夫·赫兹是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侄子,马蒂尔德·卡门·赫兹的表亲。1919 年,赫兹与埃伦(原姓迪尔曼)结婚,埃伦于 1941 年去世。他们有两个儿子,卡尔·赫尔穆特·赫兹和约翰内斯·海因里希·赫兹;两人都成为了物理学家。\(^\text{[2]}\)

   他于 1975 年 10 月 30 日在东柏林去世,享年 88 岁。

2. 科学会员身份

   赫兹是柏林德国科学院的成员,哥廷根科学院的通讯会员,匈牙利科学院的荣誉会员,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的会员,以及苏联科学院的外籍会员。\(^\text{[2]}\)

3. 出版物

4. 参见

5. 参考文献

  1. "Gustav Hertz". 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
  2. Hertz – Nobel Biography.
  3. Gustav Hertz, Über das ultrarote Adsorptionsspektrum der Kohlensäure in seiner Abhängigkeit von Druck und Partialdruck*。(博士论文)。(Vieweg Braunschweig, 1911)
  4. Mehra 和 Rechenberg, 2001, 197。
  5. Franck, J.; Hertz, G. (1914). "Über Zusammenstöße zwischen Elektronen und Molekülen des Quecksilberdampfes und die Ionisierungsspannung desselben". Verh. Dtsch. Phys. Ges. 16: 457–467。
  6. Hentschel, 1996, 附录 F;见赫兹条目。
  7. Van der Kloot, W. (2004). "April 1918: Five Future Nobel prize-winners inaugurate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the academic-industrial-military complex". Notes Rec. R. Soc. Lond. 58 (2): 149–160. doi:10.1098/rsnr.2004.0053. S2CID 145243958。
  8. Wolff, Stefan L. (2008 年 1 月 4 日). "Juden wider Willen – Wie es den Nachkommen des Physikers Heinrich Hertz im NS-Wissenschaftsbetrieb erging". Jüdische Allgemeine。
  9. Hentschel, 1996, 23 和附录 F – 见蒂森条目。
  10. sachen.de 归档于 2008 年 3 月 25 日 – Zur Ehrung von Manfred von Ardenne。
  11. Heinemann-Grüder, 2002, 44。
  12. Hentschel, 1996, 附录 F;见蒂森条目。
  13. Oleynikov, 2000, 第 5、10–13、18、21 页。
  14. Naimark, 1995, 213。
  15. Kruglov, 2002, 131。
  16. Naimark, 1995, 209。
  17. Maddrell, 2006, 179–180。
  18. 今天,NII-9 是波赫瓦尔全俄无机材料科学研究所。见 Oleynikov, 2000, 第 4 页。
  19. Holloway, 1994, 191–192。

6. 进一步阅读

7. 外部链接


致读者: 小时百科一直以来坚持所有内容免费无广告,这导致我们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选择大量广告以及内容付费等。 因此,我们请求广大读者热心打赏 ,使网站得以健康发展。 如果看到这条信息的每位读者能慷慨打赏 20 元,我们一周就能脱离亏损, 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向所有读者继续免费提供优质内容。 但遗憾的是只有不到 1% 的读者愿意捐款, 他们的付出帮助了 99% 的读者免费获取知识, 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