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者: JierPeter
在任意参考系中,空间中分布若干质点。这些质点的集合,被称为一片尘埃云(dust),各质点被称为尘埃粒子。如果在某个参考系中,一片尘埃云的各质点都保持静止,那么我们称这个参考系是尘埃云的自身系,称尘埃云为等速尘埃云,因为这意味着在其它参考系中,尘埃粒子的速度都会是相同的。如果在某个参考系中,尘埃粒子的质量相同、在空间中均匀分布,那么我们称这片尘埃云是均匀的。
任何一片均匀尘埃云,都可以看成是许多均匀等速尘埃云的叠加,只要把属于各个速度的尘埃粒子分别拿出来构成尘埃云即可。而任何一片尘埃云,也可以看成是局部均匀的。因此,研究均匀等速尘埃云的性质最为容易,也可以方便地拓展到任意尘埃云的性质中。
假设空间中有一片均匀等速尘埃云,在其自身系中各点的粒子数量密度都是 $n$,其中 $n$ 是一个实数。也就是说,在尘埃云的自身系中,在任何体积 $V$ 中,尘埃粒子的数量都是 $nV$。
取 $K_1$ 参考系作为观察者,设观察者认为尘埃云的速度是 $ \boldsymbol{\mathbf{v}} =(v_x, v_y, v_z)^T$。由于尺缩效应,在 $K_1$ 中,空间各点尘埃粒子的数量密度变为 $n/\sqrt{1-v^2}$。
固定 $x$ 坐标,取此处 $y-z$ 平面上的一个单位面积 $A_{yz}$。如所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A_{yz}$ 的是体积 $A_{yz}\cdot v_x=v_x$ 内的粒子,数量是
类似地,用 $i, j, k$ 代表任意的字母 $x, y, z$,那么对于固定的 $i$ 坐标,单位时间内通过 $j-k$ 平面上的单位面积的粒子数量是 $nv_i/\sqrt{1-v^2}$。通过一个平面的尘埃粒子数量,称为尘埃云通过这个平面的数量通量;而当所通过平面的面积是单位面积时,数量通量也可以称为数量密度的通量,或者数量通量的密度。
总结下来,如果取所考察平面的面积向量为 $ \boldsymbol{\mathbf{S}} $,那么对于上述均匀等速尘埃云,单位时间内通过这个平面的粒子数量是 $\frac{n}{\sqrt{1-v^2}} \left\lvert \boldsymbol{\mathbf{v}} \cdot \boldsymbol{\mathbf{S}} \right\rvert $。
尘埃云设定同上,并假设每个尘埃云粒子的质量是 $m$,那么它在 $K_1$ 中的动量是 $m/\sqrt{1-v^2}$。结合数量通量密度可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面积 $ \boldsymbol{\mathbf{S}} $ 的尘埃云动量是
固定 $x$ 坐标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尘埃云动量的 $y$ 分量就是
一般地,固定 $i$ 坐标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尘埃云动量的 $j$ 分量就是
上面所讨论的动量通量密度,在四维闵可夫斯基空间中可以表示为穿过单位时间、单位 $A_{yz}$ 面积的三维 “平面”1的世界线数量乘以各世界线代表的动量。
图 2 是四维闵可夫斯基空间中的动量通量示意图,绿色的垂直线段表示单位时间长度里的单位面积 $A_{yz}$,相当于用一维线段表示了一个三维的体积;若干红色线段表示各尘埃粒子的世界线。动量通量密度,就是通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世界线数量乘以各粒子的动量2。
既然都用到四维表示了,我们也可以把结论拓展到四动量,以及固定时间的情况。
如果设各尘埃粒子的四速度是 $ \boldsymbol{\mathbf{U}} =1/\sqrt{1-v^2}(1, v_x, v_y, v_z)^T$,可以定义一个矩阵 $ \boldsymbol{\mathbf{M}} $,其第 $i$ 行 $j$ 列的元素代表 “固定 $i$ 坐标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尘埃云动量的 $j$ 分量”,那么就有
这里的 $ \boldsymbol{\mathbf{U}} $ 是一个列矩阵,也就是说,$ \boldsymbol{\mathbf{M}} $ 是向量 $n \boldsymbol{\mathbf{U}} $ 和 $m \boldsymbol{\mathbf{U}} $ 的张量积。$ \boldsymbol{\mathbf{M}} $ 因而是一个二阶张量,被称作能量-动量张量。
均匀等速尘埃云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流体模型,现实中并不会存在。这个模型,如果在每个点处的质心系中观察,那么所有物质都是绝对静止的;现实中的流体模型,哪怕在每一个点处的质心系来观察,物质仍然有非零的速度分布。事实上,宏观情况下我们对流体的能动张量释义会有一些不同。
在时空流形上,固定时间时计算的四动量通量,也就是式 5 中的第一列,恰是流体在这一时刻的四动量空间密度;固定某一空间面时计算的四动量通量,则是单位时间内四动量通过这个面的量。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就是 “力”,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给出的定义。因此,我们推广时换用力的概念来定义能动张量。
由流体力学可知,流体作为一个宏观的统计模型,忽略了流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考虑由大量粒子构成的 “流体元” 之间的宏观相互作用。流体元之间可能有垂直接触面的压力,也可能有因摩擦产生的、平行于接触面的粘滞力。微观来看,两个流体元接触面上,从流体元 $A$ 流向流体元 $B$ 的三动量变化率,就是 $A$ 对 $B$ 的作用力;而牛顿第三定律就体现在,反过来从 $B$ 流向 $A$ 的三动量,一定时刻与之相反。
这就是均匀等速尘埃云所无法描述的现象,因为如果非要认为均匀等速尘埃云是非静止的流体,那么在任何一个面上,最多只会有单向流动的动量,也就是说没有反作用力。因此均匀等速尘埃云最多只能被认为是静止的流体。我们在计算均匀等速尘埃云的四动量通量时,并没有规定流出或流入流体元这两个方向上的动量交换,保留哪一个舍弃哪一个,而是都纳入计算,于是也无法体现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区别。因此在推广时,我们需要区分清楚流入流出方向,并分开计算。对于一个流体元,计算流入它的四动量通量,所得的是它受到的闵可夫斯基力;而流出它的通量,则是它施加于其它物体的力。
为了方便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我们不考虑太复杂的模型,而是将物质都理解为以下 “没有粘滞力” 的理想流体。
这样一来,容易证明理想流体任何一个点上的 $T_{ab}$ 就可以写成:
其中 $\rho$ 是能量在空间中的密度,$p$ 就是流体在该处受到的压强。
但是这个嵌套矩阵只是局部质心系里描述流体受力,我们希望摆脱具体参考系的约束,抽象地在时空流形上讨论受力、能量和动量等概念,因此我们使用已知的摆脱了具体参考系约束的量(也就是张量场)来描述这个嵌套矩阵:
其中 $g_{ab}$ 是时空的度量张量场,$U_a$ 是局部质心的四速度的对偶,即 $U_a=U^ig_{ia}$。在局部质心系中,$g_{ab}= \operatorname {diag}(-1, 1, 1, 1)$,而 $U^{a}=(1, 0, 0 ,0) ^{\mathrm{T}} $,因此在局部坐标系中式 6 和式 7 没有冲突,而式 7 则摆脱了坐标系限制。
能动张量能如何描述物质分布的性质呢?
这一定义是合理的。考虑到局部质心系中 $u^a= \begin{pmatrix}1&0&0&0\end{pmatrix} ^{\mathrm{T}} $,根据理想流体的能动张量的定义,可以计算出 $T_{ab}u^au^b$ 就是能量密度分布,而这是张量场的抽象指标分布,不依赖于参考系的选择,所以是合理的推广表达。
理想流体的能动张量,满足方程
式 8 的理解可以类比向量场的散度 $\partial_av^a$。如果向量场 $v^a$ 描述了某种东西的流,比如说流体的质量流,那么 $\partial_av^a$ 就是流体质量的流失速率,在 $\partial_av^a=0$ 的地方自然就有质量密度守恒。
根据指标的升降法则,对于任何张量 $ \boldsymbol{\mathbf{T}} $,我们定义 $\partial^a \boldsymbol{\mathbf{T}} =\eta^{ab}\partial_a \boldsymbol{\mathbf{T}} $,这样子我们就可以把式 8 理解为 $\eta^{ai}\partial_i(T_b)^a$,相当于用余切向量场 $T_b$ 取代了光滑函数 $v$,形式不变,同样表达了某种量的守恒。
什么东西守恒呢?
利用式 7 ,$T_{ab}=\rho u_au_b+P g_{ab}+P u_au_b$,把式 4 展开,我们能得到:
式 9 最右边很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在度量 $\eta_{ab}$ 下垂直和平行于 $u^b$ 的项。显然,其中的 $u_au_b\partial^a\rho+\rho u_b\partial^au_a+P u_b\partial^au_a$ 是平行于 $u^b$ 的,因为它们都是在 $u_b$ 前面乘以一个光滑函数的形式;我们断言,剩下的部分,是垂直于 $u^b$ 的,即与 $u^b$ 的内积为 $0$。
这是因为,剩下的那部分还可以再分成两部分,一个是 $(P+\rho)u_a\partial^au_b$,一个是 $(\eta_{ab}+u_au_b)\partial^aP$。考虑到 $u^b$ 按定义必须是单位向量,因此 $\partial_au^b$ 必定与 $u^a$ 垂直,即 $u^a\partial_au^b=0$,因此 $u^b(P+\rho)u_a\partial^au_b=0$;再由洛伦兹度规的定义,$u^au_b=1$,因此 $u^b(\eta_{ab}+u_au_b)=u_a-u_a=0$。综上,剩下这部分与 $u^b$ 的乘积就是 $0$4。
将式 9 最右边按上述讨论分成垂直和平行于 $u^b$ 的两部分后,就分别得到了两个独立的等式(适当进行指标升降以获得更直观的表达):
回归经典极限时,三速度 $ \boldsymbol{\mathbf{v}} $ 很小,以至于 $u^\mu= \begin{pmatrix}1, \boldsymbol{\mathbf{v}} \end{pmatrix} $,而流体之间的压强也远小于密度,那么式 10 和式 11 就分别变成
式 12 意味着任意点处质量密度 $\rho$ 的流失速率等于 $\rho \boldsymbol{\mathbf{v}} $ 的散度,即质量流就是 $\rho \boldsymbol{\mathbf{v}} $,因此是质量守恒的表达式。
式 12 和式 13 都是取经典极限进行的讨论,说明了式 8 是经典力学的合理推广。对于一般的情况,$\partial^aT_{ab}=0$ 可以看成是描述了四个分量的守恒定律,即固定 $b$ 指标来考虑,一共有四种固定方法。对于固定的 $b$ 指标,$T_{ab}$ 描述的是流体在 $a$ 面上单位面积受力的 $b$ 分量,因此式 8 描述了流体四动量的 $b$ 分量的守恒律。那么综合来看,该式描述的是四动量的守恒定律,即相对论动力学假设。
1. ^ 多维几何学中,将 $n$ 维空间中的一个 $n-1$ 维子空间称为一个超平面(hypersurface),因此这里的三维平面,指的是四维空间中的三维超平面。
2. ^ 这里有一个视错觉现象,即绿色线段看起来不是垂直的,而是微微倒向左边。
3. ^ 即取包含此时空点 $p$ 的体积,计算体积中质心的轨迹,然后取体积趋于零的极限,所得的极限轨迹就是局部质心。
4. ^ 特别要注意的是 $u^b(\eta_{ab}+u_au_b)$ 这一部分,如果取 $\eta_{ab}= \operatorname {diag} \begin{pmatrix}1&-1&-1&-1\end{pmatrix} $,那它就不再垂直于 $u^b$ 了。
5. ^ 见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中的欧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