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者: 待更新
本文根据 CC-BY-SA 协议转载翻译自维基百科相关文章。
在静磁学中,两根载流导线之间的吸引或排斥力(见下方第一幅图)通常被称为安培力定律。这种力的物理来源是每根导线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产生磁场,而另一根导线则根据洛伦兹力定律受到磁力作用。
安培力定律中最为人熟知且最简单的例子(在 2019 年 5 月 20 日之前[1])用来定义电流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安培。该定律表述,两条直平行导线之间的每单位长度的磁力为: \[ \frac{F_m}{L} = 2k_{\text{A}} \frac{I_1 I_2}{r},~ \] 其中:\( k_{\text{A}} \) 是由毕奥-萨伐尔定律定义的磁力常数;\( \frac{F_m}{L} \) 是单位长度上的总磁力(在较短导线上,较长导线被近似为相对于较短导线无限长);\( r \) 是两导线之间的距离;\( I_1 \) 和 \( I_2 \) 是两导线中传输的直流电流。
这种公式在以下情况下是良好的近似:如果一根导线的长度远大于另一根,可以将较长的导线近似为无限长; 如果两根导线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导线的长度较小(使得无限长导线近似成立),但同时相对于导线的直径又较大(使得导线可以被近似为无限细的线)。\( k_{\text{A}} \) 的值取决于所选的单位系统,而 \( k_{\text{A}} \) 的值决定了电流单位的大小。
在国际单位制(SI)中[2][3]: \[ k_{\text{A}} = \frac{\mu_0}{4\pi},~ \] 其中:\( \mu_0 \) 是磁常数(在国际单位中,称为真空磁导率)。
SI 单位中,磁常数的值为: \[ \mu_0 = 1.25663706212(19) \times 10^{-6} \, \text{H/m}.~ \]
针对任意几何形状的磁力的一般公式基于迭代线积分,并将毕奥-萨伐尔定律和洛伦兹力结合在一个公式中,具体如下:[4][5][6] \[ \mathbf{F}_{12} = \frac{\mu_0}{4\pi} \int_{L_1} \int_{L_2} \frac{I_1 d\boldsymbol{\ell}_1 \times \left( I_2 d\boldsymbol{\ell}_2 \times \hat{\mathbf{r}}_{21} \right)}{|r|^2},~ \] 其中:
若需确定材料介质中导线之间的磁力,则需要将磁常数 \( \mu_0 \) 替换为介质的实际磁导率。
通过展开向量三重积并应用斯托克斯定理,该定律可以以以下等效形式重写:[7] \[ \mathbf{F}_{12} = -\frac{\mu_0}{4\pi} \int_{L_1} \int_{L_2} \frac{\left( I_1 d\boldsymbol{\ell}_1 \cdot I_2 d\boldsymbol{\ell}_2 \right) \hat{\mathbf{r}}_{21}}{|r|^2}.~ \] 在这种形式下,可以立即看出,由导线 2 对导线 1 施加的力与由导线 1 对导线 2 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与牛顿第三定律一致。
1873 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推导出了通常表述的安培力定律,这是与安培和高斯的原始实验一致的多种表达式之一。关于两个直线电流 \(I\) 和 \(I'\) 之间的力的 \(x\) 分量(见相邻图示),安培在 1825 年和高斯在 1833 年分别给出了如下公式:[8] \[ dF_x = kII' ds' \int ds \frac{ \cos\left(x ds\right) \cos\left(r ds'\right) - \cos\left(rx\right) \cos\left(ds ds'\right) }{r^2}.~ \] 安培之后,众多科学家(包括威廉·韦伯、鲁道夫·克劳修斯、麦克斯韦、伯恩哈德·黎曼、赫尔曼·格拉斯曼和瓦尔特·里茨)对这一表达式进行了发展,试图寻找磁力的基本表达式。通过微分计算可以得到: \[ \frac{ \cos\left(x\,ds\right) \cos\left(r\,ds'\right) }{r^2} = - \cos\left(rx\right) \frac{\cos \varepsilon - 3 \cos \phi \cos \phi'}{r^2},~ \] 以及: \[ \frac{ \cos\left(rx\right) \cos\left(ds\,ds'\right) }{r^2} = \frac{ \cos\left(rx\right) \cos \varepsilon}{r^2}.~ \] 基于这些表达式,安培力定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 dF_x = kII' ds' \int ds' \cos\left(rx\right) \frac{2 \cos \varepsilon - 3 \cos \phi \cos \phi'}{r^2}.~ \] 此外,使用以下关系: \[ \frac{\partial r}{\partial s} = \cos \phi,\ \frac{\partial r}{\partial s'} = -\cos \phi',~ \] 以及: \[ \frac{\partial^2 r}{\partial s \partial s'} = \frac{-\cos \varepsilon + \cos \phi \cos \phi'}{r}.~ \] 可以将安培的结果表示为: \[ d^2F = \frac{kII' ds ds'}{r^2} \left( \frac{\partial r}{\partial s} \frac{\partial r}{\partial s'} - 2r \frac{\partial^2 r}{\partial s \partial s'} \right).~ \] 麦克斯韦指出,该表达式中可以添加关于函数 \(Q(r)\) 的导数项,这些项在积分时会相互抵消。麦克斯韦给出了与实验事实一致的 “最通用形式”: \[ d^2F_x = kII' ds ds' \frac{1}{r^2} \left[ \left( \frac{\partial r}{\partial s} \frac{\partial r}{\partial s'} - 2r \frac{\partial^2 r}{\partial s \partial s'} + r \frac{\partial^2 Q}{\partial s \partial s'} \right) \cos\left(rx\right) + \frac{\partial Q}{\partial s'} \cos\left(x\,ds\right) - \frac{\partial Q}{\partial s} \cos\left(x\,ds'\right) \right].~ \]
麦克斯韦指出,对于一个封闭电路,函数 \(Q(r)\) 的形式无法通过实验直接确定。假设 \(Q(r)\) 的形式为: \[ Q = -\frac{(1+k)}{2r}.~ \] 我们得到 ds 上由 ds' 施加的力的一般表达式: \[ d^{2}\mathbf{F} = -\frac{kII'}{2r^{2}} \left[ \left(3-k\right)\hat{\mathbf{r}}_{1}\left(d\mathbf{s} \, d\mathbf{s}'\right) - 3\left(1-k\right)\hat{\mathbf{r}}_{1}\left(\hat{\mathbf{r}}_{1} d\mathbf{s}\right)\left(\hat{\mathbf{r}}_{1} d\mathbf{s}'\right) - \left(1+k\right)d\mathbf{s}\left(\hat{\mathbf{r}}_{1} d\mathbf{s}'\right) - \left(1+k\right)d\mathbf{s}'\left(\hat{\mathbf{r}}_{1} d\mathbf{s}\right) \right].~ \] 通过对 \(s'\) 的积分可以消去 \(k\),从而恢复安培和高斯给出的原始表达式。因此,就安培的原始实验而言,\(k\) 的取值并没有实际意义。安培取 \(k = -1\);高斯取 \(k = +1\),格拉斯曼和克劳修斯也取 \(k = +1\),不过克劳修斯忽略了 \(S\) 分量。在非以太电子理论中,韦伯取 \(k = -1\),而黎曼取 \(k = +1\)。里兹在其理论中未明确指定 \(k\) 的值。如果取 \(k = -1\),我们得到安培的表达式: \[ d^{2}\mathbf{F} = -\frac{kII'}{r^{3}}\left[2\mathbf{r}(d\mathbf{s} \, d\mathbf{s'}) - 3\mathbf{r}(\mathbf{r} d\mathbf{s})(\mathbf{r} d\mathbf{s'})\right]~ \] 如果取 \(k=+1\),我们得到: \[ d^{2}\mathbf{F} = -\frac{kII'}{r^{3}}\left[\mathbf{r}(d\mathbf{s} \, d\mathbf{s'}) - d\mathbf{s}(\mathbf{r} \, d\mathbf{s'}) - d\mathbf{s'}(\mathbf{r} \, d\mathbf{s})\right]~ \]
利用三重叉积的矢量恒等式,可以将结果表示为: \[ d^{2}\mathbf{F} = \frac{kII'}{r^{3}}\left[\left(d\mathbf{s} \times d\mathbf{s'} \times \mathbf{r}\right) + d\mathbf{s'}(\mathbf{r} \, d\mathbf{s})\right]~ \] 对 \(d\mathbf{s'}\) 积分时,第二项为零,因此可以得到麦克斯韦形式的安培力定律: \[ \mathbf{F} = kII'\iint \frac{d\mathbf{s} \times (d\mathbf{s'} \times \mathbf{r})}{|r|^{3}}~ \]
从一般公式开始: \[ \mathbf{F}_{12} = \frac{\mu_{0}}{4\pi} \int_{L_{1}} \int_{L_{2}} \frac{I_{1} d\boldsymbol{\ell}_{1} \times (I_{2} d\boldsymbol{\ell}_{2} \times \hat{\mathbf{r}}_{21})}{|r|^{2}},~ \] 假设导线 2 位于 \(x\)-轴上,导线 1 位于 \(y=D, z=0\),与 \(x\)-轴平行。令 \(x_1, x_2\) 分别表示导线 1 和导线 2 的微小线元的 \(x\)-坐标。换句话说,导线 1 的微小线元位于 \((x_1, D, 0)\),而导线 2 的微小线元位于 \((x_2, 0, 0)\)。根据线积分的性质:\(d\boldsymbol{\ell}_1 = (dx_1, 0, 0)\) 且 \(d\boldsymbol{\ell}_2 = (dx_2, 0, 0).\)
此外, \[\hat{\mathbf{r}}_{21} = \frac{1}{\sqrt{(x_1-x_2)^2 + D^2}}(x_1-x_2, D, 0),~\] 且 \[|r| = \sqrt{(x_1-x_2)^2 + D^2}.~\] 因此积分为: \[ \mathbf{F}_{12} = \frac{\mu_0 I_1 I_2}{4\pi} \int_{L_1} \int_{L_2} \frac{(dx_1, 0, 0) \times \left[(dx_2, 0, 0) \times (x_1-x_2, D, 0)\right]}{|(x_1-x_2)^2 + D^2|^{3/2}}.~ \] 计算叉积: \[ \mathbf{F}_{12} = \frac{\mu_0 I_1 I_2}{4\pi} \int_{L_1} \int_{L_2} dx_1 dx_2 \frac{(0, -D, 0)}{|(x_1-x_2)^2 + D^2|^{3/2}}~ \] 接下来对 \(x_2\) 从 \(-\infty\) 到 \(+\infty\) 积分: \[ \mathbf{F}_{12} = \frac{\mu_0 I_1 I_2}{4\pi} \frac{2}{D}(0, -1, 0) \int_{L_1} dx_1.~ \] 如果导线 1 也是无限长的,则积分会发散,因为两条无限长平行导线之间的总吸引力是无限大的。实际上,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导线 1 单位长度上的吸引力。因此,假设导线 1 有一个很大但有限的长度 \(L_1\)。那么导线 1 受到的力矢量为: \[ \mathbf{F}_{12} = \frac{\mu_0 I_1 I_2}{4\pi} \frac{2}{D}(0, -1, 0)L_1.~ \] 正如预期的那样,导线受到的力与其长度成正比。单位长度上的力为: \[ \frac{\mathbf{F}_{12}}{L_1} = \frac{\mu_0 I_1 I_2}{2\pi D}(0, -1, 0)~ \] 力的方向沿 \(y\)-轴,这表示如果电流是平行的,导线 1 会被拉向导线 2。单位长度的力大小与上文给出的 \(\frac{F_m}{L}\) 表达式一致。
按时间顺序排列:
1. "第 26 届 CGPM 决议" (PDF). BIPM. 检索于 2020 年 8 月 1 日。
2. Raymond A Serway & Jewett JW (2006). Serway 的物理学原理:基于微积分的文本 (第四版). 贝尔蒙特,加利福尼亚:汤普森 Brooks/Cole. 第 746 页. ISBN 0-534-49143-X。
3. Paul M. S. Monk (2004). 物理化学:理解我们的化学世界. 纽约:奇切斯特:Wiley. 第 16 页. ISBN 0-471-49181-0。
4. 此表达式的被积函数出现在关于定义安培的官方文档中。BIPM SI Units brochure, 8th Edition, 第 105 页。
5. Tai L. Chow (2006). 现代视角下的电磁理论导论. 波士顿:Jones and Bartlett. 第 153 页. ISBN 0-7637-3827-1。
6. 安培力定律。参见 “积分方程” 部分获取公式。
7. Christodoulides, C. (1988). “安培和毕奥-萨伐尔静磁力定律在线电流元形式中的比较”. 美国物理学杂志. 56 (4): 357–362. Bibcode:1988AmJPh..56..357C. doi:10.1119/1.15613。
8. O'Rahilly, Alfred (1965). 电磁理论. Dover. 第 104 页. (参见 Duhem, P. (1886). "关于安培定律". 理论物理学杂志. 5 (1): 26–29. doi:10.1051/jphystap:018860050020601. 检索于 2015 年 1 月 7 日,该文出现在 Duhem, Pierre Maurice Marie (1891). *电与磁的教程. 第 3 卷. 巴黎: Gauthier-Villars.)
9. Petsche, Hans-Joachim (2009). 赫尔曼·格拉斯曼传记. 巴塞尔波士顿:Birkhäuser. 第 39 页. ISBN 9783764388591。
10. Maxwell, James Clerk (1904). 电磁学教程. 牛津. 第 173 页。
 
 
 
 
 
 
 
 
 
 
 
友情链接: 超理论坛 | ©小时科技 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