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28211327/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0488.htm

面神经

编辑

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简称CN7。它出现在脑干的脑桥上,控制面部表情的肌肉,并在传递舌头前三分之二的味觉方面发挥作用。该神经通常从脑桥穿过颞骨的面神经管,在茎突乳突孔处远离颅骨。它起源于脑干,位于第六脑神经(外展神经)的后部和第八脑神经(前庭耳蜗神经)的前部。面神经还向几个头颈部神经节提供节前副交感神经纤维。

面神经和中间神经可以统称为面间神经。

1 结构编辑

面神经的路径可分为六段。

1颅内(池状的)段

2耳道段(耳道内)

3迷路段(内耳道至膝状神经节)

4鼓室段(从膝状神经节到锥体隆起)

5乳突段(从锥体隆起到茎突乳突孔)

6颞外段(从茎突乳突孔到腮腺后分支)

面神经的运动部分起源于脑桥的面神经核,而面神经的感觉和副交感神经部分起源于中间神经。

从脑干开始,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部分连接在一起,在通过内耳道进入颞骨岩部之前穿过后颅窝。一旦穿过内耳道,神经就会在包括有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在内的面神经管曲折行进。

迷路段非常短,在面神经形成一个弯曲的地方结束,这个弯曲被称为面神经膝状体(“膝”意为膝盖),它是包含感觉神经体的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的第一分支,即岩浅神经,起源于膝状神经节。岩大神经穿过翼管,在翼腭神经节形成突触。岩大神经突触后纤维支配泪腺。

在鼓室段,面神经穿过鼓室,位于砧骨内测。

锥体隆起是面神经的第二个弯曲,在此位置神经作为乳突段向下延伸。在面神经管的颞侧部分,神经形成镫骨肌和鼓索。鼓索向舌头的前三分之二提供味觉纤维,也与颌下神经节形成突触。来自颌下腺神经节的突触后纤维分布在舌下和颌下腺。

从茎突乳突孔出来后,面神经形成耳后支。然后,面神经穿过不受其支配的腮腺,形成腮腺丛,腮腺丛分成五个分支支配面部表情肌肉(颞肌、颧肌、颊肌、下颌缘肌、颈肌)。[1][2]

面神经的路径可分为六段。

  1. 颅内段
  2. 耳道段(在内耳道内)
  3. 迷路段(内耳道至膝状神经节)
  4. 鼓室段(从膝状神经节到锥体隆起)
  5. 乳突段(从锥体隆起到茎乳孔)
  6. 跨期段(从茎乳孔到腮腺后支)

  1. 面神经的运动部分来自脑桥的面神经核,而面神经的感觉和副交感部分来自中间神经。
  2. 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部分从脑干连接在一起,穿过后颅窝,然后通过内耳道进入颞骨岩部。 一旦从内耳道出来,神经就会曲折地穿过面神经管,分为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
  3. 迷路段非常短,在面神经形成弯曲的地方结束,称为面神经膝状体(“膝”意思是膝盖),它包含感觉神经体的膝状神经节。 面神经的第一个分支,即较大的岩浅神经,来自膝状神经节。岩大神经穿过翼管和翼腭神经节的突触。 岩大神经的突触后纤维支配泪腺。
  4. 在鼓室部分,面神经穿过鼓室,在砧骨的内侧。
  5. 锥体隆起是面神经的第二个弯曲,神经向下延伸成为乳突段。 在面神经管的时间部分,神经产生了镫骨肌和鼓索。鼓索为舌头的前三分之二提供味觉纤维,并与颌下神经节形成突触。来自颌下腺神经节的突触后纤维供应舌下和颌下腺。
  6. 从茎乳孔出来后,面部神经产生耳后支。 然后,面神经穿过腮腺,它不支配腮腺,形成腮腺丛,腮腺丛分成支配面部表情肌肉的五个分支(颞肌、颧骨肌、颊肌、下颌缘肌、颈肌)。[1][2]

1.1 颅内分支

  • 岩大神经——它起源于于膝状神经节,为包括鼻腺、腭腺、泪腺和咽腺在内的几个腺体提供副交感神经支配,。它还为蝶窦、额窦、上颌窦、筛窦和鼻腔提供副交感神经支配。该神经还包括通过腭小神经和腭大神经的味觉纤维。
  • 与耳神经节相连的分支——它起源于膝状神经节,并与岩下神经连接,到达耳神经节。[3]
  • 镫骨肌神经——为中耳镫骨肌提供运动神经支配
  • 鼓索神经

    • 副交感神经支配颌下腺
    • 舌下腺副交感神经支配
    • 舌前2/3部位的特殊感觉味觉纤维。[4]

1.2 颅外分支

在茎突乳孔的远端,包含有下列面神经的分支神经:

  • 耳后神经——控制耳朵周围部分头皮肌肉的运动
  • 到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的后腹部的分支
  • 五个主要面部分支(腮腺)——从上到下:

    • 颞分支
    • 颧骨分支
    • 颊分支
    • 下颌边缘支
    • 颈分支

在手术中,面神经通过3个固定的标志点被识别:

1在耳屏软骨的尖端,神经深1厘米,位于下方

2在二腹肌的后腹部,通过向后回溯到鼓膜,在这两个结构之间可以找到神经

3通过将面部后静脉定位在腺体的下侧,在此处可以观察到边缘分支穿过。

4侧半规管

5砧骨脚

1.3

面神经的细胞体在解剖学上称为细胞核或神经节。味觉所使用的传入神经细胞体位于膝状神经节。肌肉传出神经的细胞体位于面部运动核内,而副交感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被发现位于上唾液核。

1.4 发育

面神经发育起源于第二咽弓或鳃弓。第二个弓被称为舌骨弓,因为它有助于舌骨的小角和上体的形成(舌骨的其余部分由第三个弓形成)。面神经为第二咽弓形成的肌肉提供运动和感觉神经支配,包括面部表情肌肉、二腹肌后腹部、茎突舌骨和镫骨肌。面神经的运动分裂来自胚胎脑桥的基板,而感觉分裂来自脑神经嵴。[4]

虽然舌头的前三分之二源自于第一咽弓,它生成CN V,但并不是舌头的所有神经支配都是由CN V提供的。CN V下颌部(V3)的舌分支通过一般内脏传入纤维从舌头的前部提供非味觉(压力、热量、质地)。味觉神经纤维由脑神经七的鼓索分支通过特殊的内脏传入纤维所支配。[5]

2 功能编辑

2.1 面部表情

面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对参与面部表情的所有肌肉运动进行控制。它还支配着二腹肌的后腹部、茎突肌和中耳的镫骨肌。所有这些肌肉都是鳃裂起源与从第二咽弓发育而来的横纹肌。

2.2 面部感觉

此外,面神经通过鼓索接收来自舌前三分之二处的味觉。味觉被传送到孤核的味觉部分(上部)。舌前三分之二的感觉由第五脑神经第三分支的传入纤维(V-3)提供。这些感觉纤维(V-3)和味觉纤维(VII)在鼓膜索离开舌神经,经岩鼓膜裂进入鼓室(中耳)之前,作为舌神经短暂地一起位移。它通过鼓膜索的小管与面神经的其余部分相连。面神经然后形成膝状神经节,它包含鼓膜索纤维等味觉和感觉通路的细胞体。味觉纤维从膝状神经节开始继续作为中间神经,与面神经的运动根一起到达内听道神经底部的前上象限。中间神经经内耳道到达后颅窝,然后在孤核内形成突触。

面神经还向腭扁桃体下的口咽提供少量传入神经支配。也有少量的皮肤感觉由中间神经从皮肤的耳廓和周围(外耳)。

2.3 其他的

面神经也通过鼓膜索向颌下腺和舌下腺提供副交感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支配用于增加这些腺体的唾液流量。它还通过翼腭神经节向鼻粘膜和泪腺提供副交感神经支配。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源于上唾液腺核。

面神经也作为角膜反射的传出肢体。

2.4 功能组件

面神经携带GSA型轴突(一般为躯体传入神经)至后耳皮肤。

面神经还携带GVE型轴突,即一般内脏传出神经,支配舌下、颌下腺和泪腺以及鼻腔粘膜。

SVE型轴突、特殊内脏传出神经、面部表情神经支配肌肉、镫骨肌、二腹肌后腹和茎舌骨。

SVA型轴是一种特殊的内脏传入神经,通过鼓索向舌前三分之二提供味觉。

3 临床意义编辑

3.1 中风

人们可能患有急性面神经麻痹,通常表现为面瘫。贝尔麻痹是一种特发急性面神经麻痹,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涉及面神经的多发性颅神经节炎,很有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可能是由莱姆病引起的。医源性贝尔麻痹也可能是由于不正确的牙科局部麻醉(下牙槽神经阻滞)引起的。虽然出现了半麻痹性中风,但效果会随着药物而消失。当面神经因出生缺陷、外伤或其他疾病而永久受损时,可进行包括跨面神经移植或咬肌面神经转移在内的手术来帮助恢复面部运动。[需要引用]面神经减压手术有时也在某些面神经病例中进行。

3.2 检查

随意的面部运动,如皱、露齿、蹙额、紧闭双眼(做不到这一点的称为睑裂闭合不全),[6]噘起嘴唇、鼓起脸颊,都是对面部神经的测试。不应该出现明显的不对称。

在被称为中央七区的UMN发生病损中,由于对上面部肌肉(额肌和眼轮匝肌)的双侧控制,只会影响侧面部的下半部。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导致CNV II麻痹(贝尔麻痹是面神经麻痹的特发性形式),表现为在病变的同一侧的上下发生面部虚弱。

味觉可以在舌头的前2/3处测试。这可以用蘸着调味溶液中的拭子来测试,或者用电子刺激来测试(类似于把舌头放在电池上)。

角膜反射。传入弧由三叉神经的感觉传入介导。传出弧通过面神经产生。反射包括针对一只眼睛刺激时,两只眼睛会出现眨眼反应。这是由于面部神经对面部表情肌肉的神经支配,即负责眨眼的眼轮匝肌。因此,角膜反射有效地测试了颅神经Ⅴ和Ⅶ的正常功能。

4 附加图像编辑

  • 人类大脑带有脑神经标记的下视图。

  • 下颌三叉神经的分支。

  • 面神经和中间神经的平面图及其与其他神经的沟通。

  • 颞骨面神经的线路和连接。

  • 脊髓上部、后脑和中脑;后部暴露于原位。

  • 左侧颞骨表面有鼓窦(红色)、横窦(蓝色)和面神经(黄色)。

  • 头部面神经分支。

  • 面部神经。深度解剖。

参考文献

  • [1]

    ^Gupta, Sachin; Francine Mends; Mari Hagiwara; Girish Fatterpekar; Pamela C. Roehm (2013). "Imaging the Facial Nerve: A Contemporary Review". Radi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3: –248039. doi:10.1155/2013/248039. ISSN 2090-1941. Retrieved 2015-02-07..

  • [2]

    ^PhD, Richard S. Snell MD (2011). Clinical Anatomy by Regions (Ninth ed.). Philadelphia, Pa.; London: LWW. ISBN 9781451110326..

  • [3]

    ^Singh, Vishram. Textbook of Clinical Neuroanatomy (2nd ed.). p. 104..

  • [4]

    ^"The Facial Nerve (CN VII)". TeachMeAnatomy (in 英语). 2013-09-04. Retrieved 2018-05-04..

  • [5]

    ^Moore, Keith L.; T. V. N. Persaud; Mark G. Torchia (2011). The Developing Human: Clinically Oriented Embryology with Student Consult Online Access, 9th Edition (9th ed.).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 ISBN 9781437720020..

  • [6]

    ^Kliniska Färdigheter: Informationsutbytet Mellan Patient Och Läkare, LINDGREN, STEFAN, ISBN 91-44-37271-X.

阅读 9113
版本记录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