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28230141/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0480.htm

威尔逊信息寻求行为模型

编辑

威尔逊(Wilson)信息寻求行为模型源于资讯科学与图书馆学领域在人类对信息的应用(而非对信息系统和资源的应用)的集中需求。[1]以前在该领域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系统,特别是个人如何使用系统。[1]关于个体信息需求的检查,或信息寻求行为与其他任务导向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很少。[1]托马斯·威尔逊(ThomasD.Wilson)的第一个模型起源于1971年在马里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一次演讲,他试图将当时所知的过程映射为“用户需求研究”。[2]

1 威尔逊的第一个模型编辑

威尔逊的第一个模型发表于1981年,它概述了导致信息寻求的因素和阻碍行动的障碍。[2]它指出,信息寻求是由个人的生理需求、认知需求或情感需求推动的,这些需求源于个人因素、角色需求或环境背景。[1]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个人通过充当中介或使用技术对系统提出要求。[3]然后对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满足个人需求。[3]第一个模型基于对人类信息寻求行为的理解,这些行为被完美的诠释为为三个相互交织的框架:用户、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3]

1.1 1994年第一次修订

威尔逊后来将他的初始模型加以改进,以便理解创造信息需求所需的个人情况、社会角色以及环境背景。[2]这个于1994年改进的新模型结合了埃利斯(Ellis)的信息搜寻阶段:开始、浏览、区分、监控、提取、验证和结束。[4]它还显示了导致信息寻求行为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该模型认识到,信息需求本身并不是一种需求,而是源于先前的心理需求。[2]这些需求是由个人习惯与个人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5]推动需求的因素也会阻碍个人对信息的搜索。

1.2 1996年第二次修订

1996年,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在前两个模型基础上的第三个通用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几个新的元素,这有助于展示“环境中的人”或搜索者在寻找信息时所经历的阶段。其中包括确认需求和采取行动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6]重新定义了他在的第二个模型中提出的作为“干预变量”的障碍,[7]以表明因素可以是支持性的还是预防性的反馈回路,以及“激活机制”阶段。[6]“激活机制”确定了促使人们寻求信息的相关动力,并整合了诸如“压力、应对理论”、“风险、回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行为理论。

2 嵌套模型编辑

1999年,威尔逊开发了一个嵌套模型,将信息行为研究的不同研究领域聚集在一起。该模型将研究主题表示为一系列嵌套领域,信息行为作为研究的一般领域,信息寻求行为作为其子集,信息搜索行为作为其进一步的子集。[7]

3 进化模型编辑

威尔逊的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并将随着技术和信息性质的变化而继续发展。[8]该模型已被信息科学领域的领导者引用和讨论,并可与其他重要的信息行为理论相结合。[2]威尔逊将模型图描述为相互能够详细阐释的,他说“没有一个模型是独立的,在使用模型来指导研究思想的发展时,有必要检查和思考所有的模型图”。[2]

最近,已经从对信息行为进行的理论研究转向“在特定理论背景下的研究”。[8]威尔逊的模型“旨在将理论与行动联系起来”;[2]然而,事实证明,这种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变是缓慢的。通过大量的定性研究,“我们现在对小样本人群的信息寻求行为进行了许多深入的调查”。[8]尽管进行了这些研究,但这项研究与政策或实践的变化之间并没有太多联系。[8]

参考文献

  • [1]

    ^Wilson (2000).

  • [2]

    ^Wilson (2005).

  • [3]

    ^Wilson (1981).

  • [4]

    ^Wilson (1994).

  • [5]

    ^Wilson (1991).

  • [6]

    ^Wilson (1997).

  • [7]

    ^Wilson (1999).

  • [8]

    ^Wilson (2010).

阅读 60
版本记录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