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28224216/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0443.htm

杨培东

编辑

杨培东(1971年出生),美籍华裔化学家和材料学家。他自1999年以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先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化学教授,也是材料学教授。[1][2] 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致力于研究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他也是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的部门负责人,[3]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4]以及综合纳米机械系统中心(COINS)副主任。[5]他还担任美国化学会旗舰刊物《美国化学会志》(JACS)的副主编。

1 人物经历编辑

199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在哈佛大学师从Charles M. Lieber教授,1997年被授予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到1999年,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任博士后研究人员, 合作导师为Galen D. Stucky教授。之后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化学助理教授,直到2004年取得终身教职。

杨培东是纳米材料公司Nanosys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创始成员,他和Matthew L. Sculli也是纳米能源公司Alphabet Energy的创始人。[6]他和妻子王玫以及他们的女儿Rachel生活在一起。

2 事业成就编辑

杨培东以他在纳米结构合成和表征方面的工作而闻名,他与人合著了超过200篇同行评议期刊文章。他最著名的论文之一“室温紫外纳米线纳米激光器”(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于2001年发表在《科学》 (Science)上,被引用超过5000次。[7]2010年,依据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排名,杨培东被汤森路透集团评为2000-2010年十年间顶尖材料学家首位,并入选顶尖化学家前十位。[8]作为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该中心于2010年入选美国能源部的能源创新中心)的领导者之一,他正致力于研发利用太阳光将水转化为燃料的材料。[9]自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来,他已经指导了30多位研究生和30多位博士后研究人员。

3 所获荣誉编辑

  • 卡米尔·德雷福斯基金会新教师奖 (1999年)
  • 3M Untenured Faculty Award (2000年)
  • 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 (2001年)[10]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教授奖 (2001年)
  • Hellman Family Faculty Award (2001年)
  • ACS埃克森美孚固态化学奖 (2001年)
  • 贝克曼青年学者奖 (2002年)[11]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100 (2003年)[12]
  • 雪佛龙德士古化学讲座教授,伯克利分校 (2003年)
  • 美国化学会纳米科学分部首任主席 (2003年)
  • 卡米尔·德雷福斯教学奖学金 (2004年)
  • 杜邦青年教授奖 (2004年)
  • 朱利叶斯·斯普林格应用物理学奖 (2004年)
  • 美国材料学会杰出青年研究员奖 (2004年)
  • 美国化学会纯粹化学奖 (2005年)
  • 威斯康星大学麦克艾文讲座教授 (2006年)
  • 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论坛讲座教授 (2006年)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瓦特曼奖 (2007年)
  • 科学美国人Top 50奖 (2008年)
  • 米勒研究教授 (2008年)[13]
  • 哥伦比亚大学布赖恩·本特讲座教授 (2009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6年)[14]

参考文献

  • [1]

    ^"Welcome to the P. Yang Group". The Peidong Yang Group. Retrieved 2011-07-30..

  • [2]

    ^"Chemistry Faculty: Peidong Y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Retrieved 2011-07-30..

  • [3]

    ^"Joint Center for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Solarfuelshub.org. Retrieved 2011-07-30..

  • [4]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l.gov. 2011-07-21. Retrieved 2011-07-30..

  • [5]

    ^"Center of Integrated Nanomechanical Systems". Susanb.physics.berkeley.edu.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2-07-16. Retrieved 2011-07-30..

  • [6]

    ^"Alphabet Energy. Thermoelectrics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Alphabetenergy.com. Retrieved 2011-07-30..

  • [7]

    ^Huang, M. H. (June 2001). "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 Science. 292 (5523): 1897–1899. Bibcode:2001Sci...292.1897H. doi:10.1126/science.1060367. PMID 11397941..

  • [8]

    ^"Top 100 Materials Scientists". Science Watch. Retrieved 2011-07-30..

  • [9]

    ^"California Team to Receive up to $122 Million for Energy Innovation Hub to Develop Method to Produce Fuels from Sunlight". Department of Energy. July 22, 2010. Retrieved 2011-07-30..

  • [10]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5-19. Retrieved 2011-07-30..

  • [11]

    ^"Peidong Yang". Arnold and Mabel Beckman Foundation. Retrieved 1 August 2018..

  • [12]

    ^"2003 Young Innovators Under 35". Technology Review. 2003. Retrieved August 15, 2011..

  • [13]

    ^"All Miller Professors, Sorted by Name". Miller Institute for Basic Research in Scienc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10-04. Retrieved 2011-07-30..

  • [14]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embers and Foreign Associates Elected, News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ay 3, 2016, retrieved 2016-05-14..

阅读 262
版本记录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