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28223845/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0395.htm

鱼类孵化场

编辑
虾孵化场的鱼缸。

鱼类孵化场是一个人工繁殖、孵化和水生动物早期饲养的地方,尤其是鱼类和贝类。孵化场生产仔鱼、幼鱼、贝类和甲壳类动物,主要是为了支撑水产养殖业,它们会被转移到生长系统,如渔场,以达到收获规模。孵化场通常饲养的一些物种包括太平洋牡蛎、虾、印度对虾、鲑鱼、罗非鱼和扇贝。2008年,全球水产养殖产值估计为984亿美元,中国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然而,水产养殖孵化场和苗圃生产的价值尚未估计。小规模家庭用途的孵化场在东南亚或(动物)保护项目中特别普遍,但其额外产量也尚未量化。

人们对通过释放幼鱼来补充已开发的鱼类资源很感兴趣,在移植前,这些幼鱼可以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是在苗圃里饲养的,抑或是单独在孵化场里生产的。在美国,仔鱼的培养被广泛用于提高种群数量以补充自然种群。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局建立了一个国家鱼类保育系统来支持本地鱼类物种的保护。[1]

1 目的编辑

苏格兰高地附近的阿辛特三文鱼孵化场.

孵化场生产仔鱼、幼鱼和贝类,然后转移到水产养殖设施,在那里它们“生长”达到收获规模。孵化厂的生产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三大好处;
1. 反季节生产
水产养殖设施持续供应鱼类是一个重要的市场需求。亲鱼条件可以延长自然产卵季节,从而延长养殖场的幼鱼供应。这种供应还可以进一步通过从相反半球(即相反季节)的孵化场获得进一步保证。[2]
2. 遗传改良
一些孵化场进行基因改造以提高养殖品种的质量和产量。人工受精有利于选择性育种计划,从而提高生产特性,如生长率、抗病性、存活率、颜色、增加繁殖力和/或降低成熟年龄。遗传改良可以通过选择性育种、杂交或其他遗传操作技术来介导。
3. 减少对野生幼鱼的依赖
2008年,水产养殖占食用鱼总供应量的46%,约为1.15亿吨。[3]尽管野生捕获的幼鱼仍被用于该行业,但对幼鱼供应可持续性的担忧,以及自然产卵事件的时间和规模不定,使得孵化场的生产成为支撑水产养殖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3][3]

2 生产步骤编辑

人工剥离鱼卵

一个孵化场中的三文鱼幼鱼

2.1 亲鱼

亲鱼促熟是通过促进性腺发育使成年人进入产卵状态的过程。亲鱼促熟还可以将产卵期延长到自然产卵期之外,或者用于生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饲养在其自然地理范围之外的物种。[4][4]一些孵化场会收集野生成年鱼,然后把他们带进来进行养殖,而同时另一些孵化场保持永久的繁殖种群。[4][4]促熟是通过在光照、温度、盐度、流速和食物可获得性的最佳条件下将亲鱼保持在流通池中来实现的(最佳水平取决于物种)。[4]亲鱼促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优化亲鱼个体的健康和福利,确保生产高质量的鱼卵,以提高仔鱼的生长和存活。鱼卵质量通常由母鱼的营养状况决定。[5][6]高水平的脂质储备是提高仔鱼存活率的关键。[6][7]

2.2 产卵

自然产卵可以在正常产卵季节的孵化场进行,但是在需要更多控制产卵时间的地方,成熟动物的产卵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诱导。[4]一些比较常见的方法有:
人工剥离:对于贝类而言,其性腺通常被移除,而配子被提取和清洗。[4]将鱼麻醉后,可以通过抚摸其胸鳍下肛门来手动剥离卵子和精子,从而使配子自由流出。
环境控制:热冲击,即在流通池中冷水与温水交替使用,可以诱导产卵。[4][4]或者,如果已知鱼类自然产卵的环境条件,可以在水槽中模拟这些环境条件,例如改变盐度以模拟迁徙行为。[4]许多个体可以被诱导以这种方式产卵,然而这增加了不受控制的受精发生的可能性。[4]
化学注射:许多化学物质可以用来诱导产卵,其中最常用的是各种激素。[4]

2.3 受精

受精前,鱼卵可以轻轻清洗,以去除可能污染培养物的废料和细菌。促进大量个体之间的杂交是保持孵化场生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所必需的。将几批鱼卵分开存放,用从几只雄性获得的精子与之受精并静置一两个小时,然后在显微镜下分析样品,以确保高受精率,并估计转移到幼虫饲养池的数量。[4][4]

2.4 仔鱼

在鱼类生命早期阶段的仔鱼饲养是在通常与鱼类养殖孵化场密切相关的苗圃进行的,而贝类孵化场通常是分开存在的。[8]可以在各种完全基于陆地的不同系统中进行仔鱼到幼鱼的保育培养,当幼鱼的大小合适时,将会被转移到生长中的设施中,或者仔鱼可以随后转移到基于海洋的饲养系统中,这减少了对饵的供应需求。[4]幼鱼的生存依赖于非常高质量的水环境。[4][4]喂养是饲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许多物种能够单独在母体保护区生长(嗜食),但大多数商业生产的物种需要喂养来优化存活、生长、产量和幼鱼质量。营养需求因物种而异,也因幼鱼阶段而异。食肉鱼通常以活的猎物为食;轮虫由于体积小,通常被提供给早期的仔鱼,稍大的还有丰年虾或浮游动物也会被作为饵料。[4]现场生产活饵料或买进是孵化设施的最大成本之一,因为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过程。[8]人工饵料的开发旨在降低活饵料的生产成本,提高营养的一致性,然而发现这些替代品降低了生长和存活。[9]

2.5 贝类的定居

贝类孵化场的生产也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定居阶段,在这个阶段,自由游动的仔贝从水中沉降到底物上,如果找到合适的条件,它们会经历变态。一旦变态发生,幼贝通常被称为稚贝,然后在这一阶段它们被转移到生长设施中。定居行为受一系列因素的控制,包括底物类型、水流、温度以及指示成年的化学信号或食物来源等。[4][10]孵化设施因此需要了解这些因素来诱导定居,并且能够替代人工基质,以便于操作和运输,同时使死亡率降到最低。[4][11]

3 孵化场设计编辑

多物种鱼和无脊椎动物育种和孵化场(菲律宾海洋学海洋实验室,RMaTDeC,2011)

孵化场的设计非常灵活,并根据场地、生产的物种、地理位置、资金和个人偏好的要求量身定做。[12]许多孵化场设施都很小,并与更大的成长设施相结合;而其他的可能只为销售而生产幼鱼。特别是在东南亚,非常小规模的孵化场经常用于自给农业,以供应家庭或社区。[12] 一个小型孵化场由仔鱼饲养池、过滤器、活的食物生产池和一个供水的水流设施组成。[12]一个通用的商业规模孵化场将包括一个亲鱼存放和产卵区、饵料养殖设施、仔鱼养殖区、幼鱼养殖区、水泵设施、实验室、检疫区以及办公室和浴室。[12]

3.1 费用

劳动力通常是孵化场生产中最大的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12]孵化场是一个商业行业,因此经济可行性和生产规模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12][13]由于难以评估重新进货活动给野生种群带来的好处,库存增加方案的生产成本变得更加复杂。[13]

4 问题编辑

4.1 遗传

孵化设施在遗传学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保持少量亲本可能导致近亲繁殖,并可能导致近交衰退,从而影响设施的成功。其次,孵化所饲养的仔鱼,即使是来自相当大的亲鱼,与野生种群相比,遗传多样性也会大大降低(这种情况与奠基者效应相当)。这种鱼从渔场逃跑或被释放用于补充食物,可能会对野生种群的遗传和生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13]当逃跑的鱼被积极繁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基因改造时,这一点尤其令人担忧。[13]第三个关键问题是,对许多人来说,对食物进行基因改造是非常不可取的。

4.2 渔场

围绕渔场的其他论点,如补充野生捕获物种的饵料、疾病流行、鱼类福利问题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也是孵化设施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

    ^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Fisheries and Habitat Conservation (2009) National Fish Hatchery System http://www.fws.gov/fisheries/nfhs/ accessed: 22/09/11.

  • [2]

    ^Cooper D. (2007) Perch eggs sent to Ireland NZ Aquaculture 20: 11 Archived 2012-04-25 at the Wayback Machine.

  • [3]

    ^FAO (2010)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 [4]

    ^Lee C.S., Ostrowski A.C. (2001) Current status of marine finfish larv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quaculture 200:89-109.

  • [5]

    ^Wilson, J.A., Chaparro, O.R., Thompson, R.J. (1996). The importance of broodstock nutrition on the viability of larvae and spat in the Chilean oyster Ostrea chilensis. Aquaculture 139, 63-75.

  • [6]

    ^Utting, S.D., Millican, P.F. (1997). Techniques for the hatchery conditioning of bivalve broodstocks and the subsequent effect of egg quality and larval viability. Aquaculture 155, 45-54.

  • [7]

    ^Powell, E.N., Bochenek, E.A., Klinck, J.M., Hofmann, E.E. (2002). Influence of food quality and quantity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rassostrea gigas larvae: a modeling approach. Aquaculture 210, 89-117.

  • [8]

    ^Crespi V., Coche A. (2008)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Glossary of Aquaculture [1].

  • [9]

    ^Cahu C., ´ZamboninoInfante J. (2001) Substitution of live food by formulated diets in marine fish larvae Aquaculture 200(1-2): 161-180.

  • [10]

    ^Zhao, B., Zhang, S., Qian, P.-Y. (2003). Larval settlement of the silver- or goldlip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xima (Jameson) in response to natural biofilms and chemical cues. Aquaculture 220, 883-901.

  • [11]

    ^Taylor, J.J., Southgate, P.C., Rose, R.A. (1998). Assessment of artificial substrates for collection of hatchery-reared silver-lip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xima, Jameson) spat. Aquaculture 162, 219-230.

  • [12]

    ^Sim, S. Y., M. A. Rimmer, J. D. Toledo, K. Sugama, I. Rumengan, K. Williams and M. J. Phillips (2005). A guide to small-scale marine finfish hatchery technology.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5- 01 [2][永久失效连结].

  • [13]

    ^Munro J.L., Bell J.D. (1997) Enhancement of marine fisheries resources 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 5(2): 185-222.

阅读 273
版本记录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