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钾(KBr)是一种盐,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被广泛用作抗惊厥药和镇静剂,在美国作为非处方药使用且一直延续到1975年。它的药理作用来自于溴离子(溴化钠同样有效)。溴化钾可用作兽药,作为狗的抗癫痫药物。
在标准状况下,溴化钾是白色结晶粉末。它易溶于水,不溶于乙腈。在稀的水溶液中,溴化钾尝起来是甜的;在更高的浓度下,它尝起来是苦的;当浓度更高时,它尝起来是咸的。这些效应主要是受钾离子的特性影响,而溴化钠在任何浓度下都是咸味。在高浓度下,溴化钾强烈刺激胃粘膜,导致恶心,甚至呕吐(所有可溶性钾盐的特有作用)。
溴化钾是一种典型的离子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且pH接近7,它可作为溴离子的来源。以下这个反应对生产相机胶片用的溴化银很重要:
KBr(aq) + AgNO3 (aq) → AgBr(s) + KNO3 (aq )
水溶液中的Br-能与部分金属卤化物如溴化铜(II)形成络配合物:
2 KBr(aq) + CuBr2(aq) → K2[CuBr4](aq)
制备KBr的传统方法是碳酸钾与溴化铁(III, II)反应,例如:Fe3Br8。Fe3Br8是用过量单质溴与铁屑在水中作用而制得的:[1]
1857年,查尔斯·洛克爵士在皇家医学和外科学会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报道了溴化钾的抗惊厥特性。溴化物被认为是治疗癫痫的第一种有效药物,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癫痫是由手淫引起的。[2]洛克注意到溴化物可以平息性兴奋,并认为这是他成功治疗癫痫的原因。在19世纪下半叶,溴化钾被大量用于镇静癫痫和神经紊乱,单个医院每年使用的剂量高达几吨(给定的人剂量为每天几克)。[2] 到20世纪初,溴化钾这个通用名已经变得如此广泛地与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溴化物开始指代一个沉闷、严肃的人,或是这样一个人发出的无聊的陈词滥调。[3]
更好的癫痫药物苯巴比妥直到1912年才出现。在历史上,英国陆军曾声称在士兵的茶中掺入溴化物来抑制性兴奋,但这很可能是不实的,因为这样做会降低战斗中的警觉性,一些其他物质也有类似的传闻。
溴化物,尤其是溴化钠,1975年之前一直在美国用作非处方镇静药和头痛药物(如溴塞耳泽的原始配方),随后,溴化物由于其慢性毒性而在所有非处方药物中被禁止使用。[4] 溴化物在体内的半衰期非常长,因此很难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服用。溴化物在美国的医疗用途在这个时候停止了,因为当时已经知道了许多更好和更短效的镇静剂。
溴化钾用于治疗狗癫痫的兽药,作为一线治疗或者是在单独使用苯巴比妥无法充分控制癫痫发作时,作为苯巴比妥的补充,溴化物在猫中的使用是受限的,因为它有引起猫肺部炎症(肺炎)的巨大风险。溴化物作为动物治疗药物意味着兽医医学诊断实验室能够按照兽医的医嘱将血清溴化物含量作为常规测量,而美国的人类医学诊断实验室则将血清溴化物含量不作为常规检测。
溴化钾未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控制人的癫痫发作。在德国,它仍然被批准为人类,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抗癫痫药物。[5]这些适应症包括严重形式的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早期儿童相关的癫痫大发作以及儿童时期的严重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在儿童期/青少年时期对药物产生积极反应的成年人可以继续治疗。溴化钾片剂以商品名Dibro-Be mono (Rx-only)销售。该药物几乎具有完全的生物利用度,但是溴离子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相对较长,为12天,[2] 使得溴化物盐难以调节和给药。无法确认溴化物是否干扰其他抗惊厥药的吸收或排泄,尽管它确实与体内的氯化物有很强的相互作用,而氯化物的正常吸收和排泄会强烈影响溴化物的排泄。[2]
溴化物的治疗指数(有效性与毒性之比)很小。与其他抗癫痫药一样,有时治疗剂量(每天3至5克,需要6至8周才能达到稳定水平)也可能导致中毒。通常难以区分“可预期”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括:
溴化钾从近紫外到长波红外波长(0.25-25um)是透明的,在其高透射区没有明显的光吸收线。由于其宽光谱范围,它被广泛用作红外光学窗口和通用光谱仪的组件。在红外光谱测试中,通过用粉末溴化钾研磨样品并压成圆片来进行分析;或者将样品做成两个抛光溴化钾圆片之间的液膜(纯溶液或与石蜡油混合)进行分析。[6]
由于溴化钾的高溶解性和吸湿性,必须将其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溴化钾在1.0 um处的折射率约为1.55。
除了制造溴化银,溴化钾还被用作黑白显影剂配方中的抑制剂。它改善了卤化银曝光晶体和未曝光晶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减少了雾度。[7]
^"Potassium bromide". The Titi Tudorancea Bulletin..
^Goodman; Gilman (1970). "Chapter 10: Hypnotics and Sedative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4th ed.). London: MacMillan. pp. 121–2..
^Metcalf, Alan A. (2004). Predicting New Words - The Secrets of Their Succes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pp. 36–42. ISBN 978-0-618-13006-1. Retrieved 27 August 2017..
^Adams, Samuel Hopkins (1905). The Great American Fraud..
^German leaflet.
^Reusch, W. "Infrared Spectroscopy". VirtualText of Organic Chemistr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10-27. Retrieved 18 December 2007..
^Anchell, Stephen; Troop, Bill (1998). The Film Developing Cookbook. Boston: Focal Press. p. 28..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