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寻行为是指人们搜寻和利用信息的方式。[1]该术语是托马斯·威尔逊在1981年的论文中创造的,基于当前的“信息需求”作为研究议程的基础是无益的,因为“需求”不能被直接观察到,而人们在寻求信息时的行为可以被观察和调查。[2]然而在信息搜索领域,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行为与潜在需求联系起来。[3]
在2000年,威尔逊将信息行为描述为与信息来源和渠道相关的人类行为的总和,包括主动和被动的信息寻求和信息使用。[4]他将信息寻求行为描述为有目的地寻求信息,因为需要满足某些目标。信息搜索行为是搜索者在与各种信息系统交互时所采用的微观行为水平,无论是在搜索者和系统之间,还是在搜索中创建和跟踪的纯方法之间。
各种各样的信息行为理论——例如齐夫的最少努力原则、布伦达·德尔文的感官分析、埃尔夫里达·查特曼的全面生活——都试图理解围绕信息寻求的过程。[5]对本世纪头几年被引用最多的信息行为出版物的分析显示了其理论性本质。[6] 结合一些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作品,这些作品引用了杜威、凯利、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著作,[7][7]还提到了社会学概念,如布迪厄的惯习。[8]有些人采用建构主义-话语焦点,[9]而有些人,如查特曼,[10][11] 他们一般可以被描述为使用人种学的观点,突出社会研究参考文献的数量和多样性。[5]“信息行为”一词也是威尔逊创造的,在它的引入中引起了一些争议,[12]但现在似乎已经被信息科学研究人员和其他学科所采用。
数字世界正在改变人类的信息行为和过程。几乎完全集中于信息的寻求和使用,信息的接收,这一过程的中心形式通常被忽视。随着信息搜索继续迁移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继续推进在一系列用户交互中对互联网上用户行为的分析,信息接收移动到过程的核心是系统“学习到”用户喜欢、想要和需要什么,以及他们的搜索习惯。[13]
信息搜索过程是卡罗尔·库勒塔(Carol Kuhlthau)提出和开发的。
一个整体框架,最初基于对高中生的研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展到包括工作场所人员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人。该研究考察了情感,尤其是不确定性在信息搜索过程中的作用,得出结论认为,由于不确定性程度极高,许多搜索被放弃。[14]
信息搜索过程是一个6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包含4个方面;
阶段 | 任务 | 思想 | 情感 | 行动 | 策略 |
---|---|---|---|---|---|
1 | 初始任务 | 思考任务,理解任务,联系先前的经验和知识,考虑可能的主题 | 对未来工作的忧虑、不确定性 | 与他人交谈,浏览图书馆 | 头脑风暴,讨论,思考可能性,容忍不确定性 |
2 | 主题选择 | 根据个人兴趣、项目要求、可用信息、可用时间等标准衡量主题;预测可能选择的结果,选择有成功潜力的主题 | 困惑,有时焦虑,短暂的兴奋(选择后),对任务的期待 | 咨询非正式调解人,使用参考资料收集,初步搜索 | 讨论可能的主题,预测选择的结果,获得主题的总体概述 |
3 | 聚焦前探索 | 了解一般主题,在找到的一般信息中寻找焦点,识别可能的焦点,不能表达所需的精确信息 | 困惑,怀疑,有时威胁,不确定性 | 查找相关信息,阅读以获取信息,做笔记,引用书目 | 阅读以了解主题,容忍遇到的信息不一致和不兼容,有意寻找可能的焦点,列出描述符 |
4 | 焦点形成 | 预测可能焦点的结果,使用第二阶段任务标准,识别信息中的想法以形成焦点,有时以突然的洞察时刻为特征 | 乐观,对完成任务能力的信心 | 主题阅读笔记 | 对笔记进行调查,列出可能的焦点,选择一个焦点而拒绝其他的,或者将几个主题组合成一个焦点 |
5 | 信息收集 | 寻找支持焦点的信息,通过信息定义和扩展焦点,收集相关信息,在笔记中组织信息 | 认识到要做的大量工作,对完成任务的能力有信心,增加兴趣 | 利用图书馆收集相关信息,要求特定来源,用书目引用做详细记录 | 使用描述符搜索相关信息,综合搜索各种类型的资料,如参考文献、期刊、非小说和传记,使用索引,请求图书馆员的帮助 |
6 | 搜索结束 | 确定对任何附加信息的需求,考虑时间限制、降低相关性、增加冗余、耗尽资源 | 宽慰感,有时满意,有时失望 | 重新检查信息中最初被忽略的信息,确认信息和书目引用 | 返回图书馆进行汇总搜索,保存图书直到完成写作,以重新检查信息 |
通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半结构化访谈,调查了[16]物理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工程师和研究科学家[17]的行为,重点是描述活动而不是过程。
这些初步调查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产生了六项关键活动:
情节模型是由尼古拉斯·贝尔金开发的。
情节模式主要基于直觉和洞察力,并专注于与信息的互动。有4个维度描述了搜索行为。这些维度可以用16种不同的方式组合。
ASK也是由尼古拉斯·贝尔金开发的。
异常的知识状态是指搜索者认识到知识状态中的差距。这是他的进一步假设,对研究人们为什么开始搜索有影响。[18]
托马斯·威尔逊(Thomas Wilson)提出信息行为涵盖了人类信息行为的所有方面,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信息搜寻行为是主动搜寻信息以回答特定查询的行为。
信息搜索行为是源于搜索者与所讨论的系统交互的行为。该系统可以是技术系统,例如搜索者与搜索引擎交互,也可以是人工系统,例如搜索者选择哪本书与其查询最相关。
信息使用行为属于采用所寻求知识的搜索者。
由斯图尔特·卡德、埃德·奇和彼得·皮罗里开发。
这个模型来源于人类学理论,与觅食相似。信息搜寻者使用线索(或信息气味),如链接、摘要和图像来估计它们离目标信息有多近。气味必须是明显的,因为用户经常漫无目的地浏览或寻找特定的信息。信息搜寻是描述人们为什么而不是如何以特定的方式搜寻。[19]
由埃尔夫雷德·查特曼开发。
她把全面的生活定义为一个宽容近似的世界。它承认现实是最常规的,足够可预测的,除非最初的问题出现,否则没有必要寻求信息。[20]
查特曼在一个小世界里审视了这一原则:一个对参与者施加类似关注和对谁是重要的认识的世界;哪些想法是相关的,信任谁。这个世界的参与者被认为是内部人士。[20]
查特曼把她的研究集中在一所最高安全级别的监狱里的女性身上。她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囚犯的个人观点被同化为对周围生活的全面接受:一个按照商定的标准和社区观点看待的小世界。除非信息至关重要,否则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的成员不会跨越其世界的边界寻求信息;人们普遍期望信息是相关的;或者说全面的生活不再正常。监狱外的世界对那些不在这个随着时间变化的现实中的囚犯来说是次要的。[20]
布伦达·德尔文提出了感知的概念。感知会考虑我们(试图)如何理解不确定的情况。[21]她对感知的描述包括我们如何解释信息以用于我们自己的信息相关决策的定义。
布伦达·德尔文将感知描述为人们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自己世界的一种方法。
这个原则解释了信息寻求者优先选择最方便的途径获得可接受的信息。[22]
这比较了有经验的信息搜索者(航海家)和缺乏经验的信息搜索者(探索者)的互联网搜索方法。航海家重游领域;遵循顺序搜索,在其搜索模式和交互中几乎没有偏差或回归。探险者访问许多领域;经常提交许多问题和他们的搜索线索分支。[23]
罗宾逊(2010)[24]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工作中寻找信息时,他们依赖于其他人和信息库(例如,文档和数据库),并且花费相似的时间进行咨询(分别占工作时间的7.8%和6.4%;总计14.2%)。然而,理论上的兴趣是,组成信息搜索阶段之间的时间分布根据来源而不同。与咨询信息库相比,咨询他人时,人们花在定位信息源和信息源中的内容的时间更少,理解信息的时间也比较少,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时间更多。此外,研究发现,人们被动接收信息(即他们没有请求的信息)的时间比主动接收信息(即他们请求的信息)的时间多得多,并且当他们向他人提供信息时,这种模式也得到反映。
对信息寻求行为的文献综述表明,信息寻求通常被认为是动态的和非线性的(福斯特,2005;库尔梭2006)。人们将信息搜索过程视为思想、感觉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库尔梭,2006)。
人们发现,信息搜寻与除提问以外的各种人际交流行为有关,包括候选答案等策略。
信息搜索可能与决策相关联。所涉及的决策可能从微不足道的个人事务到影响数十亿人的决策,或者可能像个人购买或投票决策一样具有累积的经济或政治影响。[25]
尼古拉森[26]描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寻求行为:发自内心的、有意识的、形式化的和妥协的。内心的需求在表达出来之前被表达为实际的信息需求。有意识的需求是一旦被探索者认识到的需求。形式化的需求是需求的声明,妥协的需求是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查询。
JISC对谷歌一代[27]的研究详细描述了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的六个不同特征;
横向信息搜索是一种有时被称为“略读”的方法。一个浏览了几页的信息搜索者,然后跟随其他链接,而不必返回初始站点。正如所料,航海家们会花时间四处寻找。威尔逊发现,电子书或电子期刊网站的用户最有可能平均只花4到8分钟浏览这些网站。存储行为与下载大量文档的用户有关,但他们不一定最终会阅读这些文档。检查信息搜索者评估主机,以确定可信度。被称为多样化信息搜索者的用户是指行为不同于上述部门的用户。
^Fairer–Wessels, 1990, page 361..
^Wilson, T.D. (1981).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7 (1): 3–15. doi:10.1108/eb026702..
^BJ Jansen, D Booth, B Smith (2009) Using the taxonomy of cognitive learning to model online search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45 (6), 643-663..
^Wilson, T.D. (2000).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ur". Informing Science. 3 (2): 49–55. doi:10.28945/576..
^Case, DO (2012).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 needs and behavior. Emerald. ISBN 9781780526546..
^Gonzalez-Teruel, A; González-Alcaide, G; Barrios, M; Abad-García, MF. (2015). "Mapping recent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an analysis of co-authorship and co-citation networks". Scientometrics. 103 (2): 687–705. doi:10.1007/s11192-015-1548-z. hdl:2445/100263..
^Kuhlthau, CC (1993).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blex..
^Savolainen, R (1995).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7 (13): 259–294. doi:10.1016/0740-8188(95)90048-9..
^McKenzie, PJ (2003). "A model of information practices in accounts of everyday-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9 (1): 19–40. doi:10.1108/00220410310457993..
^Chatman, EA (1996). "The impoverished life-world of outsi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7 (3): 193–206. doi:10.1002/(sici)1097-4571(199603)47:3<193::aid-asi3>3.3.co;2-m..
^Chatman, EA (1999). "A theory of life in the roun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 (3): 207–217. doi:10.1002/(sici)1097-4571(1999)50:3<207::aid-asi3>3.3.co;2-#..
^JESSE, discussion list http://listserv.utk.edu/cgi-bin/wa?A2=ind9912&L=JESSE&D=0&P=3346.
^(1998 October) Giannini, Tula. ASIS Annual Conference, Pittsburgh, PA. "Information Receiving, a Primary Mod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
^Kuhlthau, Carol. "Carol Kuhlthau". Retrieved 2017-12-05..
^"Kuhlthau's Model of the Stages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 Retrieved 2011-03-30..
^Ellis, David; Cox, Deborah, Hall, Katherine (1993). "A COMPARISON OF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PATTERNS OF RESEARCHERS 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49 (4): 356–369. doi:10.1108/eb026919.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authors list (link).
^David, Ellis; Haugan, Merete (1997). "Modelling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patterns of engineers and research scientists in an industri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3 (4): 384–403. doi:10.1108/eum0000000007204..
^Belkin, Nicholas J. "Anomalous states of knowledge as a basi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5: 133–143..
^Chi, E.H; Pirolli, P; Chen, K; Pitkow, J. "Using information scent to model user information needs and actions and the web".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2001: 490–497..
^Chatman, Elfreda (1999). "A theory of life in the roun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 (3): 207–217. doi:10.1002/(sici)1097-4571(1999)50:3<207::aid-asi3>3.0.co;2-8..
^Klein, G.; Moon, B.; Hoffman, R.F. (2006). "Making sense of sensemaking I: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1 (4): 70–73. doi:10.1109/mis.2006.75..
^Case Donald O.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Karen Fisher ed. p50..
^White, Ryen W and Drucker, Steven M "Investigating behavioural variability in web search," 16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WWW 2007).
^Robinson, M. A. (2010).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gineers' information behavio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 (4): 640–658. doi:10.1002/asi.21290..
^Case, Donald O. (2002).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 needs and behavior. Academic Press. p. 10. ISBN 978-0-12-369430-0..
^Nicolaisen, J. (2009). "Compromised need and the label effect: An examination of claims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0 (10): 2004–2009. doi:10.1002/asi.21129..
^JISC. "The Google Generation"..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