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28221621/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1158.htm

吴恩达

编辑

Andrew Yan-Tak Ng(吴恩达,生于1976年)是一名美籍华人,计算机科学家,全球人工智能领军人物,硅谷的发明家、投资人和企业家,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人学和机器学习做出了重大贡献。[1]吴恩达共同创立和领导了谷歌大脑,也曾经是百度的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将百度的人工智能团队发展壮大到几千人。[2]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兼职教授(前副教授兼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吴恩达也是在线教育的先驱,并共同创立了Coursera和deeplearning.ai。[3]通过他的在线课程,他成功地引领了“深度学习民主化”。[4]自2018年以来,他发起了人工智能基金并担任负责人。人工智能基金最初是一个1.75亿美元的投资基金,用于支持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他建立了Landing AI,提供AI驱动的SaaS产品和转型计划,使企业成为尖端的AI公司。[5]

他是该领域最多产的研究人员之一,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人之一,他的工作有助于推动最近的深度学习革命。[4]

1 传记编辑

吴恩达197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父母都是来自香港的移民。长大后,他在香港和新加坡生活,1992年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书院。[6]

1997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重专业学位。1996-1998年间,他还在贝尔实验室进行了强化学习、模型选择和特征选择方面的研究。[7]

1998年,吴恩达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他建立了第一个公开可用的自动索引网络搜索引擎,用于搜索网络上的研究论文(它是CiteSeer/ResearchIndex的原型,但专门用于机器学习)。[7]

2002年,他在迈克尔·乔丹的指导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强化学习的形成与策略研究”被引用至今。[7][8]

他于2002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他目前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斯阿尔托斯山。2014年,他与卡罗尔·莱利结婚。2019年2月,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诺瓦。[9][10]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把吴恩达和卡罗尔·莱利称为“AI power couple”[11]

2 职业编辑

2.1 学术界与教学

吴恩达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机工程系的教授。他是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在那里从事教学工作,并开展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相关的研究。他在斯坦福的机器学习课程CS229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几年来有1000多名学生注册。[12][13]

自2002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以来,他指导了几十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包括Ian Goodfellow、Quoc Le和其他许多在学术界和谷歌、脸书、苹果、推特、23andme 等公司工作的学生。[7]

2008年,他在斯坦福的团队是美国第一批开始倡导在深度学习中使用GPU的团队之一。使用GPU的理由是高效的计算基础设施可以按数量级加快统计模型的训练,从而改善由大数据引起的一些扩展问题。当时这是一个有争议和风险的决定,但从那时起,在吴恩达的领导下,GPU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基石。[14]自2017年以来,吴恩达一直倡导向高性能计算 (HPC)转变,以扩展深度学习并加速该领域的发展。[14]

2012年,他和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达芙妮·科勒共同创立了Coursera,并担任该网站的首席执行官,该网站为所有人提供免费在线课程。[4]得益于超过十万名学生注册了吴恩达广受欢迎的CS229课程,Coursera发展迅速。[15]如今,已有数百万人报名参加Coursera课程,使该网站成为世界领先的MOOC网站之一。

2.2 工业界

2011年至2012年,他在谷歌工作,创建并领导了谷歌大脑深度学习项目。

2014年,他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百度,开展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16]在百度,他成立了多个研究团队,研究诸如面部识别和Melody(一种用于医疗保健的AI聊天机器人,如Siri或亚马逊的Alexa)等领域。[2]2017年3月,他宣布辞去百度的职务。[17][4]

不久之后,他推出了在线深度学习系列课程Deeplearning.ai 。[18]随后,他又推出了Landing AI,提供AI驱动的SaaS产品和转型计划,以使企业成为尖端的AI公司。

2018年1月,吴恩达推出了人工智能基金,筹集了1.75亿美元用于投资新的初创企业。[19]

3 研究编辑

吴恩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感知、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20]

他早期的工作包括斯坦福的自主直升机项目,该项目开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主直升机之一。[21][22]他还参与了斯坦福人工智能机器人(STAIR)项目,[23]该项目产生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开源机器人软件平台ROS。他也是斯坦福WordNet项目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该项目利用机器学习来扩展克里斯蒂安·费尔鲍姆创建的Princeton WordNet数据库。[24][7]

2011年,吴恩达在谷歌创建了谷歌大脑项目,该项目使用谷歌的分布式计算机基础设施开发了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25]其显著成果之一是在16000个CPU内核上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的神经网络,在未被告知什么是"猫"的情况下,在只观看了YouTube视频后便学会了如何识别猫。[26][27]该项目的技术目前也用于安卓操作系统的语音识别系统。[28]

他与大卫·布莱和迈克尔·乔丹共同撰写了介绍隐狄利克雷分配模型的有影响力的论文。[29]

4 在线教育:MOOCs编辑

外部音频链接
Interview with Coursera Co-Founder Andrew Ng, Degree of Freedom[30]

2011年,斯坦福总共推出了三门关于机器学习、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的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cs229 a),由吴恩达、彼德·诺米格、巴斯蒂安·特伦和珍妮弗·威多姆教授。[31][32]这导致了现代MOOC运动的产生。吴恩达教授机器学习,威多姆教授数据库。而特伦教授的人工智能课程导致了Udacity的诞生。从那时起,其他MOOCs如edX 、FUN等也应运而生。[31]Coursera是吴恩达建立的第六个在线教育网站,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个。[33]

但是我们从早期的原型中学习、学习、再学习,直到 2011 年,我们才得以构建出真正起飞的东西。[33]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种子可以追溯到2012年Coursera成立前的几年。现代MOOC的创立强调了两个主题,即规模化和可用性。[31]

4.1 Coursera的创立

创立Coursera关键的想法来自于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来自斯坦福的包括达芙妮·科勒和她的“混合学习经验”以及共同设计的同行评分系统、约翰·米切尔(Courseware,一个学习管理系统)、丹·博尼(使用机器学习来同步视频,后来在Coursera教授密码学)、伯恩德·吉罗德 (ClassX)等人。在斯坦福之外,吴恩达和特伦都把可汗学院的萨尔曼·可汗作为巨大的灵感来源。吴恩达还受到了lynda.com和堆栈溢出论坛设计的启发。[31]

吴恩达启动了“斯坦福无处不在的工程教育”(SEE)计划,该计划于2008年在网上免费发布了许多斯坦福的课程。吴恩达教授其中一门课程“机器学习”,其中包括他的视频讲座以及斯坦福CS229课程中使用的学生材料,它提供了类似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的体验。除此之外,它旨在提供更“完整的课程”体验,配备讲座、课程材料、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数百万人观看了SEE视频,这激发了吴恩达开发和迭代在线技术的新版本。[31]

威多姆、吴恩达等人是汗式平板电脑录音的狂热拥护者,在2009-2011年期间,斯坦福教师录制并上传了数百小时的讲座视频。吴恩达在当地一所高中测试了一些原始设计,以找出记录课程的最佳做法。[31]

2011年10月,斯坦福课程(CS229a)的“应用”版在ml-class.org 举办并推出,超过10万名学生注册了第一版。该课程以测验和分级编程作业为特色,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建的第一批也是最成功的大型开放在线课程(MOOCs) 之一。[34]

吴恩达还开办了另外两门关于数据库(db-class.org)和AI(ai-class.org)的课程。机器学习和数据库课程在一个由学生开发的平台上运行。这些学生包括Frank Chen、Jiquan Ngiam、Chuan-Yu Foo和Yifan Mai。课程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和大众媒体传播。这三门课程为期10周,共颁发了四万多份“成就声明”。[31]

在Coursera 创立初期,吴恩达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2011年,我和四个斯坦福学生一起工作。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要为已经注册的十万多名学生构建新的功能。其中一名学生(Frank Chen )声称另一名学生(Jiquan Ngiam )经常把他困在斯坦福大楼,并拒绝载他回宿舍直到深夜,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留下来继续工作。我既不证实也不否认这个故事。[33]

他的工作后来导致他在2012年与柯勒共同创建了Coursera。截至2019年,该平台上最受欢迎的两门课程都由吴恩达教授和设计:“机器学习”(#1)和“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2)。[35][36]

4.2 后Coursera时代的工作

2019年,吴恩达推出了一门新课程:“面向所有人的人工智能”。这是一门非技术性的课程,旨在帮助人们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的收益和成本,以及它们如何度过这场技术革命。[37]

5 风险资本编辑

吴恩达是沃博特实验室的董事会主席,这是一家使用数据科学来提供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诊所。它提供一个治疗聊天机器人帮助治疗抑郁症等其它心理疾病。[1]

他也是drive.ai的董事会成员,将AI用于自动驾驶汽车。[38][39]

通过Landing AI,他还专注于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民主化,降低企业和开发者的准入门槛。[5]

6 出版物和奖项编辑

吴恩达还是机器学习、机器人学和相关领域300多篇论文的作者或合著者。[40]他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方面的工作经常出现在新闻稿和评论中。[41]

  • 2007.斯隆奖
  • 2008.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TR35 [42][43]
  • 2009. IJCAI计算机与思想奖
  • 2013.《时代》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44]
  • 2013.《财富》杂志40岁以下40人 [45]
  • 2013.CNN 10
  • 2014.《快速公司》杂志商界最有创造力的人
  • 2015.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

他在NIPS等期刊上共同推荐了数百篇人工智能出版物。他还曾担任《人工智能研究杂志》(JAIR)的编辑、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机器人和自动化协会会议编辑委员会(ICRA)的副主编等。[7]

他受邀在美国宇航局、谷歌、微软、洛克希德·马丁、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数十所大学发表演讲。在美国以外,他曾在西班牙、德国、以色列、中国、日本、韩国和加拿大讲学。[7]

他还为赫芬顿邮报、Slate杂志、苹果新闻和Quora Sessions的推特写过文章。[46]

7 其他奖项和荣誉编辑

  • IJCAI计算机与思想奖(授予35岁以下研究人员的人工智能最高奖项):2009年;
  • ICML最佳论文奖:最佳应用论文:2009;
  • Vance D.和Arlene C.Coffman学者奖:2009年;
  • TR35 (《技术评论》,35岁以下的35名创新者):2008年;
  • ICML 最佳论文奖:最佳应用论文:2008年;
  • 斯隆研究员:2007;
  • 3dRR最佳论文奖:2007年;
  • ACL最佳论文奖:2006年;
  • CEAS最佳学生论文奖:2005年;
  • 微软研究奖学金:2001-2002年;
  • 伯克利研究金:1998-2000年;
  • Phi Kappa Phi荣誉学会:1997年;
  • 学生领袖奖:1997年;
  • 微软技术奖:1996年;
  • 安德鲁·卡耐基社会奖学金:1996年;
  • Pi Mu Epsilon荣誉学会:1996年;
  • 微软技术奖:1995年;
  • 美国大学优等生之荣誉学会:1995年;
  • 贝尔大西洋网络服务奖学金:1995年;
  • Omicron Delta Upsilon 荣誉学会:1995年。[7]

8 专利编辑

吴恩达申请了文本语音转换(TTS) 系统、压缩视频和音频录制、可充电电池、电子卷毛巾分配器、节能炊具和一体式t恤等领域的各种专利。[47]这表明他的研究除了深度之外,还有多样性和广度。

9 书编辑

他还写了一本书:《机器学习的渴望》,这是一本为那些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人编写的免费实用指南。[48]2018年12月,他写了一部名为《人工智能转型剧本》的续作。[49]

吴恩达为美国未来学家马丁·福特(Martin Ford)的《智慧建筑师:关于人工智能的真相》(2018)贡献了一章。

10 对人工智能的看法编辑

吴恩达是被认为将人类带入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之一,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项将改善人们生活的技术,而不是将“奴役”人类的诅咒。[2]引用他在Quora的回应:

今天担心人工智能邪恶的超级智能就像担心火星上的人口过剩。我们甚至还没有登陆这个星球![50]

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潜在好处超过了威胁,这些威胁似乎被夸大了。这也是他开始致力于实现人工智能学习民主化的一个原因,这样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更多地了解它,并理解它如何帮助我们。马克·扎克伯格采取了类似的立场,这与伊隆·马斯克的观点不同。[4]

2017年,吴恩达表示,他支持用基本收入为人们提供学习人工智能的工具,并让人们花时间学习,以便他们能够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他很喜欢阅读埃里克·布林约尔夫松和安德鲁·迈克菲的《第二个机器时代》,其中讨论了人工智能取代工作等问题。[51]

参考文献

  • [1]

    ^"Woebot – Your charming robot friend who is here for you, 24/7". woebot.io.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2]

    ^Mozur, Paul (March 22, 2017). "A.I. Expert at Baidu, Andrew Ng, Resigns From Chinese Search Giant". Th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3]

    ^"Andrew Ng — Stanford University | Coursera". Coursera. Retrieved August 29, 2017..

  • [4]

    ^Terdiman, Daniel (March 22, 2017). "Baidu's hea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stepping down". Fast Company.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5]

    ^"Home". Landing AI.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6]

    ^Seligman, Katherine (December 3, 2006). "If Andrew Ng could just get his robot to assemble an Ikea bookshelf, we'd all buy one". SFGate. Retrieved February 12, 2013..

  • [7]

    ^Ng, Andrew. "Cirriculum Vitae—Andrew Y. Ng" (PDF)..

  • [8]

    ^Ng, Andrew (2003). "Shaping and policy search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PDF)..

  • [9]

    ^"Inside The Mind That Built Google Brain: On Life, Creativity, And Failure". The Huffington Post. May 13, 2015.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15..

  • [10]

    ^Ng, Andrew (February 20, 2019). "Announcing Nova Ng, our first daughter. Plus, some thoughts on the AI-powered world she will grow up in: https://medium.com/@andrewng/nova-ng-38c9fb2883bb …pic.twitter.com/LmlnN81QtP". @AndrewYNg. Retrieved March 7, 2019. External link in |title= (help).

  • [1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28221621/https://twitter.com/AndrewYNg/status/804739157935276032. Missing or empty |title= (help).

  • [12]

    ^"Why Is Machine Learning (CS 229) The Most Popular Course At Stanford?". Forbes. 2013..

  • [13]

    ^"CS229: Machine Learning". cs229.stanford.edu.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14]

    ^"What does Andrew Ng think about Deep Learning? – Quora". quora.com.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15]

    ^Friedman, Thomas L. (May 15, 2012). "Opinion | Come the Revolution". Th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 Retrieved February 19, 2018..

  • [16]

    ^Gannes, Liz (May 16, 2014). "Baidu Hires Coursera Founder Andrew Ng to Start Massive Research Lab". Recode. Retrieved August 29, 2017..

  • [17]

    ^"Opening a new chapter of my work in AI". 2017. Retrieved May 16, 2014..

  • [18]

    ^Ng, Andrew (August 8, 2017). "deeplearning.ai: Announcing new Deep Learning courses on Coursera". Medium. Retrieved February 19, 2018..

  • [19]

    ^"Andrew Ng unveils the AI Fund, with $175 million to back new startups | VentureBeat". venturebeat.com. Retrieved February 19, 2018..

  • [20]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computer scientists reveals his 'playbook' for bringing AI to every business". Business Insider. 2018..

  • [21]

    ^"From Self-Flying Helicopters to Classrooms of the Futur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2..

  • [22]

    ^"Stanford Autonomous Helicopter Project"..

  • [23]

    ^John Markoff (July 18, 2006). "Brainy Robots Start Stepping Into Daily Life". New York Times..

  • [24]

    ^"The Stanford Wordnet Project". ai.stanford.edu.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25]

    ^Claire Miller and Nick Bilton (November 3, 2011). "Google's Lab of Wildest Dreams". New York Times..

  • [26]

    ^John Markoff (June 25, 2012). "How Many Computers to Identify a Cat? 16,000". New York Times..

  • [27]

    ^Ng, Andrew; Dean, Jeff (2012). "Building High-level Features Using Large Scale Unsupervised Learning". arXiv:1112.6209..

  • [28]

    ^"Speech Recognition and Deep Learning". Google Research Blog. Google. August 6, 2012. Retrieved January 29, 2013..

  • [29]

    ^大卫·布莱,安德鲁·吴,迈克尔·乔丹(学者)。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机器学习研究杂志》,第3卷,2003年1月3日,这是独立发现隐含狄利克雷分布的两篇论文之一.

  • [30]

    ^"Interview with Coursera Co-Founder Andrew Ng". Degree of Freedom. Retrieved May 19, 2013..

  • [31]

    ^Ng, Andrew; Widom, Jennifer. "Origins of the Modern MOOC"..

  • [32]

    ^Ng, Andrew; Widom, Jennifer. "Origins of the Modern MOOC (xMOOC)" (PDF)..

  • [33]

    ^"What are some good stories from the early days of Coursera? – Quora". quora.com.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34]

    ^Theresa Johnson. "Stanford for All". Stanford Magazine..

  • [35]

    ^News, The PIE. "Online learning took a tech turn in 2017 – Coursera's most popular courses". thepienews.com.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18..

  • [36]

    ^"Year in Review: 10 Most Popular Courses in 2017". Coursera Blog. December 14, 2017.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18..

  • [37]

    ^Ng, Andrew (November 14, 2018). "Announcing "AI for Everyone": a new course from deeplearning.ai". Medium.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18..

  • [38]

    ^"Andrew Ng LinkedIn page"..

  • [39]

    ^"Home » drive.ai » the self-driving car is here". drive.ai.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40]

    ^"Andrew Ng – 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scholar.google.com.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18..

  • [41]

    ^新算法提高机器人视觉.

  • [42]

    ^"2008 Young Innovators Under 35". Technology Review. 2008. Retrieved August 15, 2011..

  • [43]

    ^技术评论:TR35.

  • [44]

    ^37岁时Emanuel, Ezekiel. "The 2013 TIME 100". Time. ISSN 0040-781X. Retrieved February 19, 2018..

  • [45]

    ^"Fortune's 40 under 40 – The hottest young stars in business". Fortune. Retrieved February 19, 2018..

  • [46]

    ^"Andrew Ng – Quora". quora.com.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47]

    ^"Andrew Ng Inventions, Patents and Patent Applications – Justia Patents Search". patents.justia.com.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 [48]

    ^"Machine Learning Yearning". 2017..

  • [49]

    ^"AI Transformation Playbook How to lead your company into the AI era". Landing AI. December 13, 2018.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18..

  • [50]

    ^"Is AI an existential threat to humanity? – Quora". quora.com. Retrieved 2019-04-17..

  • [51]

    ^"How will work and jobs change by 2035? – Quora". quora.com. Retrieved April 17, 2019..

阅读 731
版本记录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