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28215209/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0112.htm

传输介质

编辑
同轴电缆,传输介质的一个例子。

传输介质是为了电信目的来调节信号传播的物质。

信号通常施加在某种适合所选介质的波上。例如,数据可以调制声音,声音的传输介质可以是空气,但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作为传输介质。真空或空气是光波和无线电波等电磁波的良好传输介质。虽然电磁波传播不需要物质,但是这种波通常受到它们穿过的传输介质的影响,例如通过介质之间界面的吸收、反射或折射。因此,可以使用技术设备来传输或引导波。因此,光纤或铜缆被用作传输介质。

电磁辐射可以通过光学介质传输,例如光纤,或者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或介质板波导。它也可以通过对特定波长透明的任何物理材料,例如水、空气、玻璃或混凝土。根据定义,声音是物质的振动,所以它需要一种物理介质来传播,就像其他种类的机械波和热能一样。历史上,科学结合了各种以太理论来解释传输介质。然而,现在已经知道电磁波不需要物理传输介质,因此可以穿过自由空间的“真空”。绝缘真空区域可以通过自由电子、空穴或离子的存在而导电。

1 电信编辑

数据通信中的物理介质是信号传播的传输路径。许多不同类型的传输介质被用作通信信道。

在许多通信形式中,通信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的。利用导向传输介质,波沿着物理路径被引导;引导介质的例子包括电话线、双绞线电缆、同轴电缆和光纤。非导向传输介质是允许数据传输时不使用物理手段来定义它所采用的路径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包括微波、无线电或红外线。非导向介质提供了传输电磁波的手段,但并不引导电磁波;例如通过空气、真空和海水传播。

术语“直接链路”用于指两个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其中信号从发射机直接传播到接收机,除了用于增加信号强度的放大器或中继器之外,没有中间设备。该术语既适用于导向,又适用于非导向介质。

2 单工和双工编辑

传输可以是单工、半双工或全双工的。

在单工传输中,信号只沿一个方向传输;一个站是发射机,另一个站是接收机。在半双工操作中,两个站都可以传输,但一次只能传输一个。在全双工操作中,两个站可以同时传输。在后一种情况下,介质同时在两个方向传送信号。

3 类型编辑

一般来说,传输介质可以分为:

  • 线性介质,如果介质中任何特定点的不同波可以叠加;
  • 有界介质,如果其范围有限,否则为无界介质;
  • 均匀介质或均质介质,如果其物理性质在不同点不变;
  • 各向同性介质,如果其物理性质在不同方向相同。

传输介质有两种主要类型:导向型和非导向型。

在美国,出于电信目的,联邦标准1037C将传输介质分为以下几种:

  • 导向(或有界)-波沿固体介质(如传输线)导向。
  • 无线(或非导向)-通过天线实现发送和接收。

网络中最常见的物理介质之一是铜线。铜线使用相对较低的功率将信号传输到远距离。无屏蔽双绞线(UTP)是八股铜线,组成四对。[1]

3.1 导向型

双绞线

双绞线电缆是一种为了提高电磁兼容性而将单个电路的两个导体绞在一起的布线。与单个导体或无捻平衡对相比,双绞线减少了来自该对的电磁辐射和相邻对之间的串扰,并提高了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它是由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的。[2]

同轴电缆

RG-59 柔性同轴电缆的组成: 塑料外护套 铜编织屏蔽层 内部电绝缘层 铜芯

同轴电缆的截面图。

同轴电缆,或称同轴电缆(发音为/ˈkoʊ.æks/ ),是一种内部导体被管状绝缘层包围,并被管状导电屏蔽层包围的电缆。许多同轴电缆也有绝缘外护套或护套。术语同轴来自共享几何轴的内导体和外屏蔽。同轴电缆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奥利弗·亥维赛发明的,他于1880年获得了这项设计的专利。[3]

同轴电缆是一种传输线,用于传输高频电信号,损耗低。它用于电话干线、宽带互联网电缆、高速计算机数据总线、传输有线电视信号以及将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连接到天线上。它不同于其他屏蔽电缆,因为电缆和连接器的尺寸受到控制,以提供精确、恒定的导体间距,这是它作为传输线高效运行所需要的。

奥利弗·亥维赛在1880年发明了同轴电缆。

光纤

一束光纤。

光纤组正在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街道下安装一条432计数的光缆。

一种TOSLINK音频光纤,一端放出红光,传输到另一端也发光。

一种装有互连光纤的壁挂式柜。黄色电缆为单模光纤;橙色和浅绿色电缆为多模光纤:分别为 50/125 µm OM2和50/125 µm OM3光纤。

物理介质的另一个例子是光纤,它已经成为远程通信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光纤是一种沿长度方向引导光线的玻璃细线。光纤优于铜缆的四个主要因素——数据速率、距离、安装和成本。与铜相比,光纤可以承载大量数据。它可以运行数百英里而不需要信号中继器,这反过来又降低了维护成本并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因为中继器是网络故障的常见来源。玻璃比铜轻,因此在安装长距离光纤时,不需要专门的起重设备。室内应用光纤的价格大约是一英尺一美元,和铜一样。[4]

多模和单模是两种常用的光纤。多模光纤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可以在大约2公里的较短距离内传输信号。单模可以传输信号达几十英里的距离。

光纤是一种柔性、透明的纤维,通过将玻璃(二氧化硅)或塑料拉制到略厚于人发的直径。[5] 光纤最常被用作在光纤两端之间传输光的手段,并在光纤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与电缆相比,光纤允许在更长的距离和更高的带宽(数据速率)下传输。光纤被用来代替金属线,因为信号沿着它们传播时损耗较小;此外,纤维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而电磁干扰会带来金属丝遭受过度伤害的问题。[6] 纤维也用于照明和成像,并且通常被包裹成束,因此它们可以用于将光带入受限空间或图像带出受限空间,如在纤维镜中的情况。[7] 专门设计的光纤还用于各种其他应用,其中一些是光纤传感器和光纤激光器。[8]

光纤通常包括由折射率较低的透明包层材料包围的纤芯。光通过全内反射现象保持在纤芯中,这种现象使得光纤充当波导的作用。[9] 支持多种传播路径或横向模式的光纤称为多模光纤,而支持单模的光纤称为单模光纤(SMF)。多模光纤通常具有较宽的纤芯直径[10] ,用于短距离通信链路和必须传输高功率的应用。单模光纤用于大多数1000米(3300英尺)以上的通信链路。

在光纤通信中,能够以低损耗连接光纤是很重要的。[11] 这比连接电线或电缆要复杂得多,需要小心地切开光纤,精确对准纤芯,并耦合这些对准的纤芯。对于需要永久连接的应用,熔接是常见的。在这种技术中,电弧被用来将纤维的两端熔化在一起。另一种常见的技术是机械拼接,其中光纤的端部通过机械力保持接触。临时或半永久性连接是通过专用光纤连接器实现的。[12]

与光纤设计和应用相关的应用科学和工程领域称为光纤。这个术语是印度物理学家纳林德·辛格·卡帕尼创造的,他被广泛认为是光纤之父。[13]

3.2 非导向介质

传输介质然后看使用它们的分析无导向传输介质是流经空气的数据信号。他们没有被引导或束缚到要跟随的通道。以下是用于数据通信的非导向介质:

收音机

无线电传播是无线电波从一个点传播到另一个点,或者传播到大气的各个部分时的行为。[14] 作为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无线电波像光波一样,受到反射、折射、衍射、吸收、极化和散射现象的影响。[15]了解不同条件对无线电传播的影响有许多实际应用,从为国际短波广播电台选择频率,到设计可靠的移动电话系统,到无线电导航,再到雷达系统的操作。

在实际的无线电传输系统中使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传播。视线传播是指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沿直线传播的无线电波。视线传输用于中程无线电传输,如手机、无绳电话、对讲机、无线网络、调频广播和电视广播及雷达,以及卫星通信,如卫星电视。地球表面的视线传输限于到可视地平线的距离,这取决于发射和接收天线的高度。这是微波频率及以上情况下唯一可能的传播方法。在微波频率下,大气中的水分(雨水淡化)会降低传输效率。

在中频(MF)、低频(LF)和甚低频(VLF)波段的较低频率,由于衍射无线电波可以弯曲越过像小山一样的障碍物,并作为沿着地球轮廓的表面波传播到地平线之外。这些被称为地波。调幅广播电台使用地波覆盖他们的收听区域。随着频率的降低,衰减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减小,因此甚低频(VLF)和极低频(ELF)地波可以用于全球通信。VLF和ELF波可以穿透水和地球很远的距离,这些频率用于水雷通信和与水下潜艇的军事通信。

在中波和短波频率(MF和HF波段),无线电波可以从大气层中被称为电离层的一层带电粒子(离子)折射出来。这意味着以一个角度发射到天空的无线电波可以在地平线以外,在很远的距离,甚至是横跨大陆的距离反射回地球。这叫做天波传播。业余无线电运营商用它与其他国家和国际广播的短波广播电台交谈。天空通信是可变的,取决于高层大气的条件;它在晚上和冬天最可靠。由于它的不可靠性,自20世纪60年代通信卫星出现以来,许多以前使用天空的远程通信需求现在都使用卫星。

此外,还有几种不太常见的无线电传播机制,如对流层散射(对流层散射)和近垂直入射天波(NVIS),它们用于专门的通信系统。

4 数字编码编辑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通常分四个步骤进行。

  1. 数据在发送端被编码为二进制数
  2. 载波信号按照数据的二进制表示进行调制
  3. 在接收端,输入信号被解调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4. 执行二进制数的解码[16]

参考文献

  • [1]

    ^Agrawal, Manish (2010). Business Data Commun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 p. 37. ISBN 0470483369..

  • [2]

    ^McBee, David Barnett, David Groth, Jim (2004). Cabling : the complete guide to network wiring (3rd ed.). San Francisco: SYBEX. p. 11. ISBN 9780782143317..

  • [3]

    ^Nahin, Paul J. (2002). Oliver Heaviside: The Life, Work, and Times of an Electrical Genius of the Victorian Age. ISBN 0-8018-6909-9..

  • [4]

    ^Agrawal, Manish (2010). Business Data Commun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 pp. 41–43. ISBN 0470483369..

  • [5]

    ^"Optical Fiber". www.thefoa.org. The Fiber Optic Association. Retrieved 17 April 2015..

  • [6]

    ^Senior, John M.; Jamro, M. Yousif (2009).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pp. 7–9. ISBN 978-0130326812..

  • [7]

    ^"Birth of Fiberscopes". www.olympus-global.com. Olympus Corporation. Retrieved 17 April 2015..

  • [8]

    ^Lee, Byoungho (2003). "Review of the present status of optical fiber sensors".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9 (2): 57–79. Bibcode:2003OptFT...9...57L. doi:10.1016/s1068-5200(02)00527-8..

  • [9]

    ^Senior, pp. 12–14.

  • [10]

    ^The Optical Industry & Systems Purchasing Directory (in 英语). Optical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 [11]

    ^Senior, p. 218.

  • [12]

    ^Senior, pp. 234–235.

  • [13]

    ^"Narinder Singh Kapany Chair in Opto-electronics". ucsc.edu..

  • [14]

    ^H. P. Westman et al., (ed), Reference Data for Radio Engineers, Fifth Edition, 1968, Howard W. Sams and Co., ISBN 0-672-20678-1, Library of Congress Card No. 43-14665 page 26-1.

  • [15]

    ^Demetrius T Paris and F. Kenneth Hurd, Basic Electromagnetic Theory, McGraw Hill, New York 1969 ISBN 0-07-048470-8, Chapter 8.

  • [16]

    ^Agrawal, Manish (2010). Business Data Commun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 p. 54. ISBN 0470483369..

阅读 2352
版本记录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