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25114348/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1065.htm

生物学

编辑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改造自然,为农业、工业和医学等实践服务。几千年来,中国在农、林、牧、副、渔和医药等实践中,积累了有关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体的丰富知识。

1 历史编辑

1665年由罗伯特·胡克所著的《创新显微记录》中的一只苍蝇的图

恩斯特·海克尔的生命之树 (1879)

术语 biology 源自希腊语 βίος ,bios,“生命”和后缀-λογία,-logia,“研究”。[1][2] 该词的拉丁语形式最早出现在1736年,当时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 Carl von Linné)在他的《植物学图书馆》中使用了拉丁语 biologi 。它在1766年被再次用于一部名为 《自然物理哲学:汤玛斯三世,大陆地质学,生物学,植物分类学通才》的著作中,该书作者是沃尔夫(Christian Wolff)的徒弟迈克尔·克里斯托夫·汉诺威(Michael Christoph Hanov)。德国人第一次使用“生物学”这个词是在林奈作品的1771年译本中。1797年,西奥多·乔治·奥古斯特·鲁斯(Theodor Georg August Roose)在一本书《范德莱本斯克拉夫特教学的基本原则》的序言中使用了这个术语。卡尔·弗里德里希·布尔达赫(Karl Friedrich Burdach)在1800年使用了这个术语,从形态学、生理学(整体愈合技术研究的建议)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的研究作了更有限的界定。这个词是随着戈特弗里德·莱茵霍尔德·特雷维拉纳斯(Gottfried Reinhold Treviranus)的六卷本专著《生物学》或《有生命的自然哲学》(1802-22)进入现代用法的,他宣称:[3]

我们研究的对象将是生命的不同形式和表现,这些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规律,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我们将用生物学[Biologie]或生命学说[Lebenslehre]来说明与这些物体有关的科学。

虽然现代生物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发展,但与它相关的和包含在其中的科学从古代就已经被研究过了。自然哲学早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古代文明时期就被研究过。然而,现代生物学的起源及其研究自然的方法通常可以追溯到古希腊。[4][5] 虽然医学的正式研究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但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对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最广泛的贡献。尤其重要的是他的《 动物史 》和他展示自然主义倾向的其他作品,以及后来更多关注生物因果关系和生活多样性的经验性作品。亚里斯多德的继任者,提奥夫拉斯图斯,写了一系列植物学书籍,这些书籍作为古代对植物科学最重要的贡献幸存下来,甚至延续到中世纪。[6]

撰写了生物学著作的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学者包括阿尔-贾西兹(al-Jahiz)(781-869),阿尔-达纳瓦奇(AI-Dīnawarī)(828-896),阿尔-达纳瓦奇(AI-Dīnawarī)(828-896)写了植物学,[7] 拉泽斯(Rhazes)(865-925)写了解剖学和生理学。仿照希腊哲学家传统工作的伊斯兰学者对医学进行了特别深入的研究,而自然历史则大量借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尤其是在维护固定的生命等级制度方面。

随着安东·范·列文虎克对显微镜的巨大改进,生物学开始迅速发展壮大。就在那时,学者们发现了精子、细菌、滴虫和微观生命的多样性。简·斯瓦默达姆(Jan Swammerdam)的研究引发了对昆虫学的新兴趣,并帮助发展了显微解剖和染色的基本技术。[8]

显微镜技术的进步也对生物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初,许多生物学家指出了细胞的核心重要性。然后,在1838年,施莱登和施万开始推广现在的普遍观点,即(1)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2)单个细胞具有生命的所有特征,尽管他们反对(3)所有细胞都来自其他细胞的分裂的这个观点。然而,由于罗伯特·雷马克和鲁道夫·魏尔啸的工作,到了19世纪6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家接受了后来被称为细胞理论的所有三个原则。[9][10]

同时,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成为自然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卡尔·林奈在1735年发表了一份自然世界的基本分类法(此后一直在使用其变体),并在17世纪50年代为他所有的物种引入了科学名称。[11] 布冯伯爵乔治·路易·莱克勒克将物种视为人工类别,将生命形式视为可塑的——甚至暗示了共同起源的可能性。尽管布冯反对进化论,但他是进化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工作影响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12]

严肃的进化思想起源于让-巴蒂斯特·拉马克的著作,他是第一个提出连贯进化理论的人。[13] 他假设进化是环境压力对动物特性的结果,这意味着器官使用得越频繁和严格,它就会变得越复杂和有效,从而使动物适应环境。拉马克认为,这些获得的特征可以传递给动物的后代,他们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特征。[14] 然而,正是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结合洪堡的生物地理学方法、莱尔的均匀论地质学、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的著作,以及他自己的形态学专长和广泛的自然观察,打造了一个基于自然选择的更加成功的进化理论;相似的推理和证据导致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独立得出相同的结论。[15][16] 尽管它是争议的主题(一直持续到今天),达尔文的理论很快在科学界传播开来,并很快成为迅速发展的生物学的核心公理。

遗传的物理表征的发现伴随着进化原理和群体遗传学。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早期,实验指出,DNA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染色体中含有被称为基因的性状携带单位。对病毒和细菌等新型模式生物的关注,以及1953年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向分子遗传学时代的过渡。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生物学已经在分子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哈尔·戈宾·霍拉纳、罗伯特·霍利和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在基因被理解为包含密码子后破译了遗传密码。最后,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目标是绘制人类总基因组图。这个项目基本上是在2003年完成的,[17] 进一步的分析仍在发表。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将积累的生物学知识纳入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功能性分子定义的全球化努力的第一步。

2 现代生物学基础编辑

2.1 细胞理论

细胞理论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所有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从已存在的细胞中产生的。在多细胞生物体中,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最终都来自受精卵中的一个细胞。细胞也被认为是许多病理过程中的基本单位。[18] 此外,能量流动现象发生在细胞中,这是新陈代谢功能的一部分。最后,细胞包含遗传信息(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信息在细胞间传递。对生命起源的研究,相当于试图发现第一批细胞的起源。

2.2 进化

深色系种群的自然选择。

生物学中一个核心的组织概念是生命通过进化而改变和发展,所有已知的生命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进化论假设地球上所有生物,无论是活的还是灭绝的,都是由共同的祖先或祖先基因库进化而来的。这种所有生物的普遍共同祖先被认为出现在大约35亿年前。[19] 生物学家认为遗传密码的无处不在是支持所有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普遍共同起源理论的决定性证据

“进化”一词是由让·巴普蒂斯特·拉马克于1809年引入科学词汇的,[20] 五十年后,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了一个自然选择的科学模型作为进化的驱动力。[21][22][23] (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被认为是这个概念的共同发现者,因为他帮助研究和实验了进化论。)[24] 进化现在被用来解释地球上生命的巨大变化。

达尔文理论认为,物种在经历自然选择或选择性繁殖的过程后会繁荣或死亡。[25] 在现代综合理论中,基因漂移被认为是进化发展的一种附加机制。[26]

物种的进化史——描述了它所起源的各种物种的特征——以及它与其他所有物种的系谱关系,被称为它的系统发育。生物学的各种方法产生了关于系统发育的信息。其中包括分子生物学(更具体地说是基因组学)的产物——DNA序列的比较,以及古生物学的产物——化石或其他古代生物记录的比较。[27] 生物学家通过各种方法组织和分析进化关系,包括系统发育学、表型学和遗传分类学。

进化与理解生命形式的自然历史和理解当前生命形式的组织相关。但是,这些组织只能根据它们是如何通过进化过程形成的来理解。因此,进化是生物学所有领域的核心。[28]

2.3 遗传

一种庞尼特方格,描绘了两种杂合子豌豆植物之间的杂交产生了紫色(B)和白色(B)的花

基因是所有生物的主要遗传单位。基因是遗传的一个单位,对应于以特定方式影响生物体的形式或功能的一个DNA区域。所有生物,从细菌到动物,都拥有相同的基本机制,可以复制并翻译DNA为蛋白质。细胞将DNA基因转录成基因的RNA版本,然后核糖体将RNA翻译成一系列氨基酸,称为蛋白质。对于大多数生物体来说,从RNA密码子到氨基酸的翻译代码是相同的。例如,在人类中编码胰岛素的DNA序列,当插入到其他生物,如植物中时,也编码胰岛素。[29]

在真核生物中,DNA是线性染色体,在原核生物中是环状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有组织的结构。细胞中的一组染色体和在线粒体、叶绿体或其他位置发现的任何其他遗传信息统称为细胞基因组。在真核生物中,基因组DNA位于细胞核中,或者少量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在原核生物中,DNA被保存在细胞质中一个不规则形状的体里,叫做核仁。[30] 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保存在基因中,这种信息在生物体中的完整集合称为基因型。[31]

2.4 稳态

稳态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由相关调节机制控制的多重动态平衡调节来调节其内部环境以维持稳定条件的能力。所有生物,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都表现出稳态。[32]

为了保持动态平衡并有效地执行某些功能,系统必须检测并响应扰动。在检测到扰动后,生物系统通常通过负反馈做出反应,负反馈通过降低或增加器官或系统的活性来稳定条件。

2.5 能量

生物体的生存取决于能量的持续输入。负责其结构和功能的化学反应被调整为从充当其食物的物质中提取能量,

能量和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概述。
并转化它们以帮助形成新细胞并维持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构成食物的化学物质分子扮演两个角色;首先,它们含有能在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中转化和再利用的能量;第二,食物可以转化成对生物体有用的新分子结构(生物分子)。

负责将能量引入生态系统的生物体被称为生产者或自养生物。几乎所有这样的生物体最初都是从太阳获取能量的。[33] 植物和其他光养生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原材料转化为有机分子,如ATP,其键可以被打破释放能量。[34] 然而,一些生态系统完全依赖甲烷、硫化物或其他非光学能源中的化能营养生物提取的能量。[35]

这样捕获的一些能量产生生物量和能量,可用于其他生命形式的生长和发展。剩余的大部分生物质和能量作为废分子和热量损失掉了。将化学物质中捕获的能量转化为维持生命有用的能量的最重要的过程是新陈代谢[36] 和细胞呼吸。[37]

3 学科分支编辑

这些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38][39]

  • 解剖学——研究生物有机体的结构
    • 比较解剖学——通过研究物种在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研究物种的进化
    • 组织学——组织的研究,解剖学的一个微观分支
  • 天体生物学(也称为外生生物学、外古生物学和生物天文学)——对宇宙中生命的进化、分布和未来的研究
  • 生物化学——研究生命存在和运行所需的化学反应,通常侧重于细胞水平
  • 生物工程——尝试创造受生物系统启发的产品或修改生物系统并与之互动
  • 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
  • 生物信息学——利用信息技术研究、收集和存储基因组和其他生物数据
  • 生物语言学——研究生物学和语言的进化
  • 生物力学——对生物力学的研究
  • 生物医学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研究
  • 生物物理学——应用物理科学中传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过程
  • 生物技术——对生物物质操纵的研究,包括基因改造和合成生物学
    • 合成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研究;构建自然界中没有的生物功能
  • 植物学——对植物的研究
    • 藻学——对藻类的科学研究
    • 植物生理学——关于植物的功能或生理学
    • 天体植物学——对太空植物的研究
  • 细胞生物学——对细胞作为一个完整单元的研究,以及活细胞内发生的分子和化学相互作用
  • 时间生物学——对生命系统中周期性事件的研究
  • 认知生物学——认知的研究
  • 保护生物学——对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系统、植被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保护或恢复的研究
  • 低温生物学——研究低于正常优选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 发育生物学——对生物体从合子到完整结构形成过程的研究
    • 胚胎学——对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出生)的研究
    • 老年学——对衰老过程的研究
  • 生态学——研究生物相互之间以及与环境中非生物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 进化生物学——研究物种随时间的起源和进化
  • 遗传学——对基因和遗传的研究
    • 基因组学——基因组的研究
    • 表观遗传学——对基因表达或细胞表型的可遗传变化的研究,这些变化是由除了潜在的DNA序列变化以外的机制引起的
  • 免疫学——对免疫系统的研究
  • 海洋生物学(或生物海洋学)——对海洋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研究
  • 微生物学——对微生物及其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 细菌学——对细菌的研究
    • 真菌学——真菌的研究
    • 寄生虫学——对寄生虫和寄生现象的研究
    • 病毒学——对病毒和其他病毒样物质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学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有些与生物化学交叉
  • 纳米生物学——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纳米级组织水平上对活生物体和部件的研究
  • 神经科学——对神经系统的研究
  • 古生物学——研究化石,有时也研究史前生命的地理证据
  • 病理生物学或病理学——对疾病以及疾病的原因、过程、性质和发展的研究
  • 药理学——对药物和有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生理学——对生物体内发生的功能和机制的研究
  • 植物病理学——植物疾病的研究(也称为植物病理学)
  • 心理生物学——应用生物学中传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和非人类动物的行为
  • 量子生物学——研究量子现象在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 系统生物学——通过整体方法研究生物系统内复杂的相互作用
  • 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分子结构
  • 理论生物学——运用抽象和数学模型解释生物现象的生物学分支
  • 动物学——对动物的研究,包括分类、生理学、发育、进化和行为,包括:
    • 行为学——对动物行为的研究
    • 昆虫学——对昆虫的研究
    • 爬虫学——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研究
    • 鱼类学——对鱼类的研究
    • 哺乳动物学——对哺乳动物的研究
    • 鸟类学——对鸟类的研究

4 生物学中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编辑

尽管近几十年来我们对生命基本过程的理解取得了深刻的进展,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生物学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性别的主要适应功能,特别是它在真核生物减数分裂和同源重组中的关键过程。一种观点认为,性别进化主要是作为一种促进遗传多样性增加的适应[40][41]。另一种观点认为,性是促进生殖系基因精确修复的一种适应,而遗传多样性的增加主要是一种副产品,从长远来看可能是有用的。[42][43]

生物学中另一个未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衰老的生物学基础。目前,对于衰老的根本原因还没有一致的看法。衰老理论概述了各种不同的竞争理论。

5 其它相关编辑

5.1 生物专业

大学生物科学的研究,包括一个基础广泛的的课程和广泛的科学设计准备以及全面的健康护理专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的沟通技巧,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并理解和尊重伦理和道德问题 。

5.2 开设院校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77所,本次有53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00所。 注:以下相同得分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003 清华大学

96

10001 北京大学

90

10246 复旦大学

86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10284 南京大学

84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486 武汉大学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82

10055 南开大学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10558 中山大学

10384 厦门大学

80

10335 浙江大学

79

10422 山东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76

10183 吉林大学

75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10307 南京农业大学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10673 云南大学

107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0730 兰州大学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73

10225 东北林业大学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72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10126 内蒙古大学

10159 中国医科大学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10247 同济大学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70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10434 山东农业大学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10537 湖南农业大学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10075 河北大学

69

10086 河北农业大学

10108 山西大学

10114 山西医科大学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10364 安徽农业大学

10475 河南大学

10512 湖北大学

10635 西南大学

10697 西北大学

10163 沈阳药科大学

67

10313 徐州医科大学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10357 安徽大学

10370 安徽师范大学

10466 河南农业大学

1053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0755 新疆大学

11117 扬州大学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66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10127 内蒙古科技大学

10140 辽宁大学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

10160 辽宁医学院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10280 上海大学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10338 浙江理工大学

10356 中国计量大学

10386 福州大学

10459 郑州大学

10638 西华师范大学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11258 大连大学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65

10158 大连海洋大学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10341 浙江农林大学

10489 长江大学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10637 重庆师范大学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10733 甘肃农业大学

11035 沈阳大学

11075 三峡大学

10152 大连工业大学

64

10451 鲁东大学

10496 武汉轻工大学

10677 西南林业大学

10694 西藏大学

11407 北方民族大学

5.3 重点学科

拥有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44]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6 发展前景编辑

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学生物科学的学生出国深造的机会很大,职业随个人兴趣有很大选择余地。如:

教师——一般在高等院校工作,待遇福利社会地位都很好。

科研人员——在高等院校、国家或大公司科研机构工作。

企业技术人员——在生物制品公司、企业、医药单位工作。

资本家——以技术入股组建自己的公司企业。

参考文献

  • [1]

    ^"Who coined the term biology?". Info.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05-09. Retrieved 2012-06-03..

  • [2]

    ^"biolog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03-07..

  • [3]

    ^Richards, Robert J. (2002). The Romantic Concep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in the Age of Go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71210-9..

  • [4]

    ^Magner, Lois N. (2002). A History of the Life Sciences, Revised and Expanded. CRC Press. ISBN 978-0-203-9110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5-03-24..

  • [5]

    ^Serafini, Anthony (2013). The Epic History of Biology. ISBN 978-1-4899-6327-7. Retrieved 14 July 2015..

  • [6]

    ^本条目部分或全部内容出自公有领域:Chisholm, Hugh, ed. (1911年). "Theophrastus" . 大英百科全书 (第十一版 ed.). 剑桥大学出版社. Check date values in: |year= (help).

  • [7]

    ^Fahd, Toufic (1996). "Botany and agriculture". In Morelon, Régis; Rashed, Roshdi.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Arabic Science. 3. Routledge. p. 815. ISBN 978-0-415-12410-2..

  • [8]

    ^Magner, Lois N. (2002). A History of the Life Sciences, Revised and Expanded. CRC Press. pp. 133–44. ISBN 978-0-203-9110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5-03-24..

  • [9]

    ^Sapp, Jan (2003). "7". Genesis: The Evolution of B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15618-8..

  • [10]

    ^Coleman, William (1977). Biolog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roblems of Form,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29293-1..

  • [11]

    ^Mayr, Ernst. 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 chapter 4.

  • [12]

    ^Mayr, Ernst. 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 chapter 7.

  • [13]

    ^Gould, Stephen Jay. The Structure of Evolutionary Theory.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2. ISBN 0-674-00613-5. p. 187..

  • [14]

    ^Lamarck (1914).

  • [15]

    ^Mayr, Ernst. 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 chapter 10: "Darwin's evidence for evolution and common descent"; and chapter 11: "The causation of evolution: natural selection".

  • [16]

    ^Larson, Edward J. (2006). "Ch. 3". Evolution: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Theory.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1-58836-538-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5-03-24..

  • [17]

    ^Noble, Ivan (2003-04-14). "Human genome finally complete". BBC New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6-06-14. Retrieved 2006-07-22..

  • [18]

    ^Mazzarello, P (May 1999). "A unifying concept: the history of cell theory". Nature Cell Biology. 1 (1): E13–15. doi:10.1038/8964. PMID 10559875..

  • [19]

    ^De Duve, Christian (2002). Life Evolving: Molecules, Mind, and Mean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44. ISBN 978-0-19-515605-8..

  • [20]

    ^Packard, Alpheus Spring (1901). Lamarck, the founder of Evolution: his life and work with translations of his writings on organic evolution.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ISBN 978-0-405-12562-1..

  • [21]

    ^"The Complete Works of Darwin Online – Biography". darwin-online.org.uk.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01-07. Retrieved 2006-12-15..

  • [22]

    ^Dobzhansky, T. (1973).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35 (3): 125–29. CiteSeerX 10.1.1.525.3586. doi:10.2307/4444260. JSTOR 4444260..

  • [23]

    ^Carroll, Joseph, ed. (2003).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Peterborough, Ontario: Broadview. p. 15. ISBN 978-1-55111-337-1. As Darwinian scholar Joseph Carroll of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 puts it in his introduction to a modern reprint of Darwin's work: "The Origin of Species has special claims on our attention. It is one of the two or three most significant works of all time—one of those works that fundamentally and permanently alter our vision of the world ... It is argued with a singularly rigorous consistency but it is also eloquent, imaginatively evocative, and rhetorically compelling.".

  • [24]

    ^Shermer p. 149..

  • [25]

    ^Darwin, Charles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John Murray..

  • [26]

    ^Simpson, George Gaylord (1967). The Meaning of Evolution (Second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0952-1..

  • [27]

    ^"Phylogeny". Bio-medicine.org. 2007-11-1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10-04. Retrieved 2013-10-02..

  • [28]

    ^Montévil, M; Mossio, M; Pocheville, A; Longo, G (October 2016). "Theoretical principles for biology: Variation". Progress in Biophys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From the Century of the Genome to the Century of the Organism: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es. 122 (1): 36–50. doi:10.1016/j.pbiomolbio.2016.08.005. PMID 2753093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8-03-20..

  • [29]

    ^Marcial, Gene G. (August 13, 2007) From SemBiosys, A New Kind Of Insulin Archived 2014-10-2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usinessweek.com.

  • [30]

    ^Thanbichler, M; Wang, SC; Shapiro, L (October 2005). "The bacterial nucleoid: a highly organized and dynamic structure".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96 (3): 506–21. doi:10.1002/jcb.20519. PMID 15988757..

  • [31]

    ^"Genotype definition – Medical Dictionary definitions". Medterms.com. 2012-03-1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09-21. Retrieved 2013-10-02..

  • [32]

    ^Rodolfo, Kelvin (January 2000). "What is homeostasis?". Scientific Americ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12-03..

  • [33]

    ^Bryant, DA; Frigaard, NU (November 2006). "Prokaryotic photosynthesis and phototrophy illuminated". Trends in Microbiology. 14 (11): 488–96. doi:10.1016/j.tim.2006.09.001. PMID 16997562..

  • [34]

    ^Smith, AL (1997). Oxford dictiona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xford [Oxfordsh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508. ISBN 978-0-19-854768-6. Photosynthesis – the synthesis by organisms of organic chemical compounds, esp. carbohydrates, from carbon dioxide using energy obtained from light rather than the oxidation of chemical compounds..

  • [35]

    ^Edwards, Katrina. "Microbiology of a Sediment Pond and the Underlying Young, Cold, Hydrologically Active Ridge Flank".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 [36]

    ^Campbell, Neil A.; Reece, Jane B. (2001). "6". Biology. Benjamin Cummings. ISBN 978-0-8053-6624-2. OCLC 47521441..

  • [37]

    ^Bartsch, John; Colvard, Mary P. (2009). The Living Environment. New York State: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361202-8..

  • [38]

    ^"Branches of Biology". Biology-online.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07-27. Retrieved 2013-10-02..

  • [39]

    ^"Biology on". Bellaonline.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10-05. Retrieved 2013-10-02..

  • [40]

    ^Otto, SP; Gerstein, AC (August 2006). "Why have sex?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sex and recombination".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34 (Pt 4): 519–22. doi:10.1042/BST0340519. PMID 16856849..

  • [41]

    ^Agrawal, AF (September 2006). "Evolution of sex: why do organisms shuffle their genotypes?". Current Biology. 16 (17): R696–704. Bibcode:1996CBio....6.1213A. doi:10.1016/j.cub.2006.07.063. PMID 16950096..

  • [42]

    ^Bernstein, Harris; Bernstein, Carol; Michod, Richard E. (2011). "Meiosis as an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for DNA Repair Chapter 19". In Kruman, Inna. DNA Repair. InTech. doi:10.5772/25117. ISBN 978-953-307-697-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06-16..

  • [43]

    ^Hörandl, Elvira (2013). "Meiosis and the Paradox of Sex in Nature". In Bernstein, Carol. Meiosis. InTech. doi:10.5772/56542. ISBN 978-953-51-1197-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10-29..

  • [44]

    ^学科评估高校排名:0710生物学.中国高校之窗.[2020-05-29]

阅读 2.1w
版本记录
  • 暂无